返回第67章 信息化  维校的三好学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67章 信息化 (第3/3页)

  宣冲写了一篇文章,搞工业,一定要懂工业。

    东图科普教材中,一定要先介绍现汉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工业优势项目,因为只有孩子们在知晓其他地区的“特色优势”后,才会格外重视“我们的呢?”

    至于“无线电产业链”引发的一系列风波,让宣冲开始调整相关产业工程师学习地点。不能再让江南方面影响自己产业布局了。

    …工厂黑烟,战场油烟…

    2113年,北海区域,瀚北新组建的标准陆战旅成立了,不过这个陆战旅是以“信令迅达”的方针组建的;三个新陆战旅迎来了第一轮交火。交战地点还在大列河流域。

    在新成立的第一陆战旅内,宣冲听到远方久违的waaagh!声,没由来地感到亲切。就宛如农夫到田里面抓黄鳝,渔民在水库放水后捡鱼一样。总之貌似是,打一场,灭掉对手后,自己仿佛就是箩筐里面多了一些东西一样。至于到底是多了什么?宣冲:不知道,但是就感觉一定多了些啥。

    大列河一线,临时开辟的简易机场中,在北海湖地区,现汉方面放飞的六百架电火花侦察飞机抵达天空,开始左右来回画线条。

    这使得这片区域的欧克们,只要是五十人以上的战帮,都暴露在都护府现在天空中战斗飞艇的观察下。

    飞艇上的观察员在发现欧克集群后会使用“电火花发报机”在五分钟内完成指令发送,由后方车辆上人员接收后,半个小时内完成总地图情报汇总。

    嗯,每一艘飞艇的讯息整合到指挥官能看到的总火力地图上,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想要在作战流程中节省这个汇总步骤。指挥官就得足够专业,直接在大脑内完成战情汇总。不过这么一来差不多也需要半个小时,并且随着指挥官看的数据图越来越多,脑力消耗过大,渐渐就不支了。

    所以真正的王道,应当是设计一套“自动化数据验算系统”,对可用兵力以及行军速度等计算步骤,用机械辅助计算,强化信息处理能力。

    在上一个世界,宣冲作为古典军团指挥官,觉得指挥卡在了旗令鼓声传递速度上,而现在呢,是卡在了信息处理能力上。

    电报站中六十个接电人员密密麻麻地在处理讯息,这些人力处理,就如同一台老电脑运行大型游戏一样,超卡。

    宣冲终于理解发展计算机的军事意义了,目前现汉那些大型战舰上,已经是开始实验电子管设备辅助海军将军完成所需的复杂信息处理。不仅仅是电话线取代传声筒,更是电路传真直接将各作战单位的坐标打印在了纸条上。

    可是在陆军方面,却还没有集成出一套新的体系。林司马主推的“机步兵团”,也就是林阳送人头的那个,其内部信息决策单位还都是一些旧体系参将们。这些参将们在遭遇战中是拿着望远镜收集完信息后,对情报进行人工演算,然后做决策。

    而这样的人工计算,非常考验团队专业素养了。并且还要考验中枢的组织执行力,将调度策略迅速传递到下方几十个上百个接受军事指挥的单元中。

    这套精密的军事体系,压根就不是“贵胄二代们”能够钻得下来的,林阳在这方面成绩怎么样?宣冲不知晓,但是宣冲带着团队操练时,大家都是一脸班味。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接电员大部分是女学生,这个工作不需要体力,需要心细,算是难得女性占据优势的行业。她们的纤纤玉指,敲击在电码上,一点都不出错。——这样的细心优势,到了晶体计算机时代后恐怕就要没了。到了新的时代后,这些性格好的女孩子,可能就见不到喽。

    …电波的分割线…

    现汉燕都方面,此时格外关心北边这场“小战斗”。甚至宣冲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小小一步拱卒”其实是朝堂大佬们在棋盘上的重要落子。

    在大殿中,王司徒看着格外紧张的林司马一笑;让自己手下去劝劝司马,不要为北边“小战争”太劳心。

    这是标准风凉话,林司马能不“操心”吗?他这两年在南边的调度饱受诟病。亮点非常少,安排的几位年轻俊杰都因为“经验不足”吃了亏。而北边那位后生却是越来越稳当。

    尤其是现在,宣冲自己不觉得怎么样,但是在北边重新编了军制,这其实是离经叛道。——天子对其是“让他试试,错了也没什么。”

    没错,对于兵部来说,宣冲这新的军事变动“错了”没什么,就是创新失败,宣冲本人就是一个非“军圃”科班出身的外行。但是——万一要是成功了呢?兵部们有点慌。压力不就到他们头上了吗?

    现在现汉内部的不少人,对于兵部老人主事,那是相当不满的。

    林司马摘下了老花镜,揉了揉眼睛,表示自己老眼昏花。将身后高悬的北方地图让出空来,给下面人来点评。

    而林司马派系的身旁四位将军表情是很严肃。并没有看小孩过家家的从容。

    因为这些将军们从瀚北新军现在的运动水平上,得出一个结论:宣冲不是外行,他抓住了用兵的要点。

    林司马:什么要点?

    一位退役老将军说:“用兵,有的人只会背书,认为公式对了就对了;而有的人则是知晓公式为什么是公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