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票房成绩,传奇已成!(二合一,求月票!) (第3/3页)
安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剧情吸引了进去。
将近两个小时的放映时间里,吕睿留意到,全场没有一人提前退场。
这无疑是个极好的信号!
一部电影,只要能让观众在前三十分钟内坐稳,那么基本就会看到最后,且在他们眼中多少都能找出些可取之处。
以眼下的上座率来看,接下来的票房成绩绝不会差。
而此时,就在两人前排不远处,《好莱坞日报》的影评人卡特·彼勒的视线正紧紧锁在银幕上,显然已被剧情完全吸引。
作为奋战在一线的知名影评人,每周末看新片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
《我是传奇》自然也在他的观影清单里面。
但与普通影评人不同的是,从业6年的卡特格外关注电影之外的文化、社会、政治与历史议题,并且总能从中读出更深层的意味。
“轰——!”
银幕上突然火光冲天,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内维尔将解药郑重交给白人女人和孩子后,毅然转身与夜魔首领同归于尽,用生命续写了传奇。
结尾处,女人和孩子带着这份由黑人换来的解药,一步步走进了幸存者大本营……
“不错,很不错。”看到这里,卡特连连点头,低声赞叹,“这部片子真的非常棒!”
尤其是最后这一幕,瞬间让影片的立意得到了升华。
即便白人依旧主导着幸存者大本营,却也离不开黑人和少数族裔的牺牲与帮助……
他当即打定主意,要在专栏里重点推荐这部电影。
黑人男主角虽死,却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世界。
他——就是传奇!
影片放映结束,现场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热议。
有人讨论夜魔的凶险,有人感叹内维尔与爱犬的羁绊,但卡特·彼勒却纹丝不动,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溯着剧情:
从病毒爆发后内维尔独自守护纽约的孤独,到他日复一日研究解药的偏执。
从与夜魔的惊险周旋,到意外发现其他幸存者的希望,再到最后为守护解药选择牺牲……
每一幕画面都在他脑中清晰闪过。
他渐渐理清了思绪:
影片表面上虽然讲的是末日生存,内核却藏着对社会的叩问。
当灾难来临时,种族、阶层的壁垒被打破,活下去成了唯一目标。
可即便如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偏见仍隐约可见。
直到内维尔用生命换来和解的可能,才让人猛然惊醒:或许不是病毒摧毁了世界,而是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早已出了问题!
所以,当下必须要有真正的“传奇”站出来救赎,少数族裔的权益绝不能等到矛盾爆发时才被重视,否则末日的隐喻终将照进现实。
这部电影乍一看是部爽感十足的大制作动作片,实则是影射社会现实的佳作。
在商业外壳下,它深刻探讨了人性、种族与社会的复杂面向。
想到这里,卡特睁开眼,起身准备回去写稿。
可这时,身旁却突然传来了一阵争执声。
一个白人观众正对着同伴骂骂咧咧:“黑人拯救世界?开什么玩笑,他们除了采摘棉花,还能干什么?”
旁边立刻有个少数族裔反驳:“白人母子也很聪明,但最后靠的是内维尔的牺牲!我觉得黑与白本就该共存,一起协力才能走下去。”
“黑人智商太差,只会动用武力……”
两人越争越凶,脸色涨红。
卡特看着他们鲜明的身份对立,忍不住叹了口气。
平权运动的路,果然还很长啊!
但这一刻,他却更坚定了想法,必须在专栏里大力推荐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看到它的深意。
黑与白从来不该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而应是并肩前行的伙伴!
当天下午,包括卡特·彼勒在内的多名影评人,纷纷在各大专栏里发表了对《我是传奇》的评论。
和普通观众单纯的观影感受不同,他们从影片中解读出了诸多深刻的社会命题。
比如在《好莱坞日报》上,卡特的专栏就写道:“当内维尔,一位黑人科学家,用生命为白人母子换来解药时,银幕上的火光不仅照亮了末日废墟,更照见了现实社会的病灶。
这部电影用‘夜魔’隐喻着被忽视的社会矛盾,用幸存者的共存暗示着种族和解的可能。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灾难从不是病毒,而是偏见与割裂;真正的传奇,从来不是孤胆英雄,而是打破壁垒的勇气;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这样的叙事堪称一记清醒的警钟!”
吕睿看到这条评论时,脑子里瞬间冒出一堆问号。
Σ(っ°Д°;)っ???
“不是?这踏马还是我写的剧本吗?你们到底在乱剖析什么啊?”
这一刻,他总算体会到了语文中“阅读理解”的威力。
那群思想偏左的白人影评人对影片极尽夸赞,称赞其“直面社会痼疾”。
而偏右的则各种抨击,认为过度强调种族议题是刻意讨好……
幸好观众大多都抱着单纯的观影心态,口碑并未出现严重两极分化。
只是,影评人们的分析却让吕睿着实有些心惊胆战。
他暗自庆幸,得亏这是在好莱坞,要是放在国内,怕是当晚就得有叔叔上门找他来谈心了!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出来“解释”几句时,IMDb评分和首周末三天票房成绩却相继出炉:
7.6分!
1.2亿美元!
新的一周,彼得拿着报表直接冲进了办公室,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Lv!这……这是我们制作出来的电影吗?首周末三天1.2亿美元?”
坐在办公桌后的吕睿听到这个成绩,不自觉地握紧拳头,一股难以抑制的喜悦从心底涌遍全身,导致他差点当场欢呼出来!
这一成绩足以证明,《我是传奇》的成功已成定局,区别只在于最终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按照这个势头,北美票房绝不会低于3亿美元!”彼得兴奋地叫嚷着。
虽然瑞兴影业此前已有过多次成功,但大制作电影的胜利滋味,远比低成本作品更甘甜、更让人上瘾。
而且这也意味着,瑞兴从此能正式踏入大制作领域,向着顶级大片发起冲锋,而非局限在独立制片的小成本圈子里。
行业惯例就是如此,初步的成功,往往会催生更多的成功!
“彼得!”吕睿突然开口,语气严肃地提醒,“记住,我们的制作成本是1.5亿美元,现在还没收回成本。”
做戏得做全套,不然下次怎么忽悠投资方追加投入?
彼得瞬间反应过来,忙不迭点头:“对对对,差点忘了!我们得冲到4.5亿美元全球票房才能回本!”
吕睿满意颔首。
彼得这家伙,懂事嗷!
“对了,”彼得突然又想起一件事,话锋一转,“华纳兄弟早上打来电话,想知道《斯巴达三百勇士》大概需要多少制作资金?”
一时间,吕睿脑海中闪过许多记忆。
前世,这部片子投资是6500万美元,最终拿下近5亿美元全球总票房。
那么这一世……
他嘴角微扬,当即来了波狮子大开口:“告诉他们,得1.5亿美元!这种史诗级大片,必须得搞大制作,我们的目标是全球票房超5亿美元!”
这么好的捞金机会,此时不赚,更待何时?
同时,他还有一个目标。
既:打破吴宇喊出来的,华人导演拍史诗级大片必败的魔咒!
《风语者》票房惨败,那是他拍的烂,跟“华人”有个毛的关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