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图谋安南!内乱不止的小朝廷! (第1/3页)
安南?
老朱与太子标对视了一眼,目光颇为凝重。
他们太清楚这个名字背后牵扯的过往,那片土地从秦汉时起就与中原王朝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如今却成了大明南方边境的一块心病。
这安南就是以前的交趾,早在秦始皇南平百越时,就被纳入中原版图,设象郡管辖,此后两汉、魏晋、隋唐,交趾始终是中原王朝的郡县,当地沿用中原制度,推行汉字,连文化习俗都与中原一脉相承。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中原陷入战乱,无暇南顾,交趾才趁机脱离控制,逐步形成独立政权。
到了宋朝,朝廷虽未将其重新纳入郡县,却与其建立了宗藩关系,安南君主需经宋朝册封,定期朝贡,才算名正言顺。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曾两度出兵安南,想将其重新纳入版图,却因安南地形复杂、气候湿热,加上当地军民顽强抵抗,最终未能如愿,只能维持宗藩关系。
而到了大明开国初期,安南君主陈日煃主动遣使来朝,向老朱称臣纳贡,朱元璋为了稳定南方局势,也为了践行“不征之国”的祖训,便承认了安南的藩属地位,赐其国号“安南”,并在《皇明祖训》中将其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希望通过和平的宗藩关系,维系南方边境的安宁。
朱元璋起初虽有心安南,但因当时大明重心在北方防御蒙古,加上对安南内部事务不愿过多干涉,便暂时默认了这一事实。
但他心里始终对安南存有戒心——他深知安南地理位置重要,若其倒向其他势力,或在边境挑起事端,定会威胁大明西南安全;可同时,他也记得“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初心,明白安南远离中原,治理成本极高,若轻易出兵,恐重蹈元朝覆辙,消耗大明国力。
所以这些年,朱元璋对安南的态度一直是“抚为主,防为辅”——既通过赏赐、册封维系宗藩关系,要求安南定期朝贡,约束其边境行为;又在广西、云南等地增设卫所,派驻兵力,防范安南可能的侵扰。
他始终觉得,只要安南安分守己,不主动挑衅,大明便无需兴师动众;可若安南敢突破底线,危及大明利益,他也绝不会姑息。
此刻听朱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