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76【帝心如渊】  相国在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176【帝心如渊】 (第3/3页)

    卫铮见状皱起眉头,沉声道:“周大人,除恶务尽之理谁能不知?然盐政根脉盘根错节,若一时操切牵动过广,必致盐务彻底崩盘!届时盐税荡然无存,国库空虚如洗,朝廷用度从何而来?”

    他不等周元正批驳,当即面向天子禀道:“陛下,臣以为当效法古之扁鹊医病,先止大出血,再行固本培元,病根可徐徐拔除。若执意剜肉剔骨,恐患者不待病愈而亡,此乃取舍权衡之道,非苟且也!”

    殿内气氛愈发沉肃。

    当此时,略显老迈的礼部尚书郑元适时出列,恳切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所论皆为国是。许逆伏法刻不容缓,薛同知智勇双全,立此不世奇功,堪为百官楷模。然盐政重建与刑名缉拿迥异,薛同知毕竟履任地方未久,于调和鼎鼐、统筹全局之要,或需历练沉淀。臣愚见,当厚赏薛同知忠勇,至于这盐政重建千钧重担,关乎国计民生,非资望深厚、经验老到之股肱重臣担纲不可!如此既可褒奖功臣保其锋芒,又能稳大局安天下,堪为两全其美。”

    “臣附议郑尚书之言!”

    郑元话音方落,便有数位重臣出班附和。

    高踞龙椅的天子面色沉静如水,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着冰冷的御座扶手,发出极轻微的“笃笃”声,深邃的目光如同古井无波,缓缓扫过每一位发言的重臣。

    他的视线在宁珩之那仿佛入定老僧般毫无波澜的脸上停留一瞬,又掠过次辅欧阳晦略显浑浊却闪烁不定的眼,最终落在神色凝重的工部尚书沈望身上。

    仿佛有所感应一般,沈望抬起头迎向天子的注视。

    君臣二人都明白郑元那番盖棺论定之言的深意,无非是大局为重的套话,同时又将薛淮高高捧起轻轻放下,显然不想看到那个年轻的扬州同知更进一步执掌实权。

    “陛下,臣以为郑尚书、卫尚书和刘侍郎等所言皆为老成谋国之论。”

    户部尚书王绪终于出列,他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切实的焦虑:“陛下,去岁至今,山东、河南大旱,赤地千里,百姓失所,赈济之银如流水。北疆秋防,九边数十万将士之冬衣粮秣尚未备齐。户部寅吃卯粮,左支右绌,本指望今岁盐税充盈国库,以解燃眉之急。许逆伏诛固然大快人心,然若因此案牵连过广,致使民间动乱难安,臣恐户部无银可用。”

    王绪的话引来更多的附和之声,部分大臣心中大喜过望。

    盖因王绪从来不是宁党骨干,他的表态在天子面前颇有分量,如今连他都希望尽快了结盐案息事宁人,想来江南的风波不会延宕波及京城中枢。

    简而言之,绝大多数人都想看到许观澜人头落地,但也只想看到这一幕,至于两淮盐案更深处的隐秘,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毕竟大燕江山贵乎一个“稳”字,难道这不是陛下最想看到的结局?

    龙椅之上,天子依旧不语,他只是微微扯开嘴角,发出一个短促又充满嘲讽的音节。

    “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