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1章 这题真的做过  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561章 这题真的做过 (第3/3页)

  “我也有怀疑,她在梦里反复提到‘小女孩’‘找不到的病历’,其实都是她自己——不过哪怕这个猜想不验证,光凭上面的这个反应也很典型。”

    白庆华总结得很及时:“身份认同紊乱?”

    南祝仁点头,随后又强调:“只是猜想。”

    南祝仁继续道:“然后在梦境的结尾,她那种在坠落和浮空之间交替的身体状态也很典型。”

    白庆华又总结:“对某种事物强烈追求,但是又担心遭到想象中的抛弃、亦或者追求之物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因此不安?”

    南祝仁又点头:“还有她梦境前半段的整体氛围,非常单调,甚至于是——”

    白庆华叹了一口气:“——空虚。”

    南祝仁也跟着叹了一口气。

    如果说一开始从刘佳航身上延伸出来的特点,还具有多个指向性的话。

    那在经过南祝仁补充了这么多的特征之后,李玲玲问题的落脚点就已经基本能够明确了。

    南祝仁看着白庆华的眼睛,缓缓道:“【边缘型人格障碍】。”

    ……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属于《变态心理学》的范畴,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行为的极度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

    这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对于被抛弃有着强烈的、非理性的恐惧,这种恐惧会驱动他们做出许多极端的行为,从而在人际关系中造成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通常包含以下9项标准中至少5项的显著表现:

    一、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象中被抛弃。他们极度敏感于人际关系的细微变化,可能因为朋友晚回消息就感到被彻底抛弃,并引发剧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二、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点是在极端崇拜和极端厌恶之间交替变化。可能今天将某人视为完美的偶像,明天就因为一个小挫折而将其全盘否定,视为最可恶的人。

    三、身份认同紊乱。他们不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价值观是什么。职业目标、朋友类型、性取向都可能频繁变化。

    四、至少在两个领域有潜在的自我伤害的冲动性。例如疯狂消费、药物滥用、危险驾驶、暴饮暴食、不安全的性行为等。

    五、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自杀威胁,或自残行为。但是这种行为不是真的为了伤害自己,而是为了缓解难以承受的情感痛苦,或者为了感受“真实的”疼痛以对抗麻木感。

    六、由于显著的情绪反应导致的情感不稳定。

    七、长期的空虚感。感到内心空洞,像什么都没有,与世界隔绝。

    八、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可能会表现出脾气暴躁、持续发怒或反复发生肢体冲突。

    九、短暂的、与压力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解离症状。在压力下,可能会变得多疑、感觉不真实,或与现实失去联系。

    通俗来说,可以用三个特点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现进行总结。

    情绪上——几乎没有缓冲地带,对于情感痛苦的敏感程度是常人的数倍。

    关系上——对于人和事物的关系是“非黑即白”的,没有“灰色”的缓冲地带。

    自我认知上——没有稳定的内核,不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依靠外界的评价和关系来定义自己。

    ……

    南祝仁揉了揉眉头:“她虽然在梦里有‘空虚感’”,但‘空虚’的维持时间有多久还不得而知,暂时不能武断认定。”

    “身份认同紊乱——这一点也只是在梦里短暂呈现,不知道在她的生活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但是其他的几条……有点像。”

    南祝仁叹了一口气:“总的来说,有这个苗头吧。我还需要更多的信息进行验证。而这方面,可能就要老师您来帮忙,从她工作的医院里面收集一下信息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