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问题和干预方案 (第2/3页)
对他说什么,他也自行做了负面的预设,觉得这会让别人认为他也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
南祝仁叹了一口气:“到这里的时候,基本就可以确定是【社交焦虑】了。”
“后来他在雨天没有给女孩子递伞,是担心男女有别,被认为没有‘边界感’。”
“和上面一样,这也是对他人目光和评价的恐惧,甚至已经因为这种恐惧去回避‘递伞’这种社交行为。”南祝仁总结,“【预期性焦虑】引发的【行为抑制】。”
这一串的罗列,让重晖和石倩浅的思路也一样跟着清晰起来。
同时,也让两人的眉头越皱越深。
正是因为条理清晰了,所以他们才能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但最严重的还没有说出来。
“真正让我警惕起来的,是他还存在【记忆闪回】的现象。”南祝仁忧心忡忡,“根据他的说法,他应该有一个破坏性的生活事件。就是因为这个破坏性的生活事件发生了,他才会产生这种变化。”
“而那个破坏性事件的某些画面,会在他没有事情做的时候突然出现。”
“这种侵入式的闪回,基本杜绝了他短时间内自愈的可能性。”
“而在讲述自己有【记忆闪回】的时候,哪怕他竭力克制,也有大片与【恐惧】相关的微表情——不是【焦虑】,是恐惧!”
白庆华表情此刻也严肃,微微点头。
这位老师说了南祝仁分享案例以来的第一句话:“所以你才认为他可能是更加严重的【社交恐怖症】,而不仅仅是【社交焦虑】了?”
这可比【社交焦虑】严重了不知道多少。
南祝仁点头。
“他的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5个月。”南祝仁回答道,“按照诊断标准,症状维持6个月以上才能归类为【社交恐怖症】,但是我觉得其实已经大差不差了。”
白庆华表示认可。
标准归标准,但落实到实践中,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我还不知道来访者具体的破坏性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