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3 组织需要一个普通人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53 组织需要一个普通人 (第2/3页)

跟张大安多少还是有点儿交情的,别人则是没有,那就需要客气一点儿。

    而这种反向“巴结”的场面,毫无疑问又是给张大安这个老板强化了不少神秘传说。

    因为再过几天就是“腊八节”,在筹备发放员工“腊八粥”的时候,城东区也要跟张教练谈好过完年之后的开工仪式。

    正月初七和初八,“张安工业园区”入驻的企业,都会集体开工,有的是工地开工,有的则是开业开工。

    再有就是“江宁市城东区仙林高新技术产业园”正式挂牌,管委会的班子还没有凑齐,主要还是以工商等职能单位抽调人手,工作内容也不复杂,跟“张安工业园区”交叉审核一下申请入驻企业的资格,别的就没了。

    能不能让“仙林高新技术产业园”扩大范围,是城东区接下来要努力的事情,空有“大学城”是没啥鸟用的,成果转化带动经济产出,有了足够的税收、就业表现,自然有资格狗叫。

    正如“江口省沙洲教育投资公司”,牌子从沙洲到吴都再到江宁,整个过程匹配的就两样:一投资效益;二业务范围。

    已经事实上跨江跨市运营的教育投资公司,在省里需要进一步强化某个环节时,刚好又能充当非常不错的平台,甚至还是个功能性很强的工具时,那么,往更上面申报提级的同时,也会立即启用执行程序。

    只不过里面又又又又刚好涉及到了张正东、张大安叔侄俩。

    至于说要不要再改个公司名称,这个不好说,但大概率一两年内是不会变的。

    “腊八节”那天,司马聪代表劳动保障相关部门,给严格执行《劳动法》的“张安工业联盟”的成员公司都做了慰问,并且发放了慰问品。

    也不是什么特别值钱的东西,就是一些“八宝粥”,还是罐装的。

    “目前大概的考虑,范围已经有了。”

    “噢?说说看。”

    张大安打开一罐“八宝粥”,然后往嘴里倒,司马聪看得也是相当无语,不过还是接着说道,“

    这事儿确实是有,但不是司马聪的前几年,实际上还要更早。

    那会儿还是野蛮竞争阶段,一度发生过“有活力社会团体”在沪州大规模抢地盘的地步,形成了各种行业的恶性竞争,包括不限于酒店、出租车、搬家、运输等等行业。

    江口省要说好大喜功,那谈不上;可要说面子问题,那是自古以来都要。

    从彭城到吴都,都是如此,只是不会摆在台面上来议论,这个跟浙水和齐鲁,还是略有不同。

    于是在前几年,江口省在劳务输出到沪州这件事情上,是一个不支持不鼓励不反对不阻拦的态度,最后演变成沪州当地反过来扶持盐渎市的劳务输出。

    而张叔叔在菌菇培育试点基地上,在农民工技能培训上,都做出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试点。

    规模虽然不大不小,可很有潜力。

    因为模式具备可持续性。

    再加上张正东那一句“脱贫致富是一场攻坚战”,简直就是挠到了省里的心坎儿上。

    虽说江宁市现在各个地方都是上演着“城头变幻大王旗”,连司马聪上位,其实也是这么多旗子中的一面,但不妨碍“旗子”们想要插旗插得牢插得远插得深。

    “张正东同志”成为符号,那是有原因有诉求的,可不是随随便便就选择了“张正东同志”,是时代的需求。

    倘若时代有需求的时候,没有“张正东同志”,那对不起,一切照旧。

    不废江河万古流嘛。

    对于有些可有可无的“旗子”来说,那老子我歌照唱、舞照跳,爱咋咋。

    对“张正东同志”的研究报告,那也不是乱出,得研究其中的规律,然后总结经验以及可行性。

    截止到目前为止,张叔叔在丰邑县的工作,既有本职工作之内的成果,也有超出本职工作之外的成果,但也不知道是“鼋汁狗肉”确实香还是咋滴,反正结果都挺好。

    首先是“留守儿童”问题,这其实是超出了“希望工程”之外的社会公益效果,因为“希望工程”并不会专门去为“留守儿童”解决什么,它的功能很确定,就是适龄儿童的基础教育问题。

    而张叔叔在做“张安希望小学”监工的过程中,一个学校规模和功能的微小改动,就把问题集中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处理了。

    那就是学校大型化、学生寄宿化。

    其次是“代课老师”问题,一个实事求是的认知,那就是“代课老师”中的大多数,在专业程度上,并不合格,但是,这并不意味“代课老师”这个群体不合格。而“张安希望小学”的做法,是将“代课老师”的职能拆分出来。

    原先的“代课老师”,他们既是学校教育的任课老师,也是农村儿童的在校保姆,文化课之外的陪玩,孩子饿肚子时的临时食堂,间或帮忙缝缝补补的裁缝,农忙时期田里看孩子的大头目……

    “代课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这同样是需要清晰认识到的。

    只不过“张安希望小学”将它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让“代课老师”向生活老师、农村生活技能老师等等转型,既提供了就业岗位,又照顾到了本村同乡适龄儿童们的心理。

    这一步迈出来了,才有了适龄儿童的父母们,初步且朴素的信任,学校的气派只是加分项。

    人心这种东西,什么时候是血肉,什么时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