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4章 深藏在水面下的暗涌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394章 深藏在水面下的暗涌 (第3/3页)

  洛珞扫了一眼报告,夹起一块清淡的青菜:

    “王工考虑周全,方案呢?”

    “我们考虑加装一组温控除湿机,定向强力通风,并严格监测混凝土含水率变化,确保支撑脚墩的安装环境达标。”

    “行,不用担心成本,让环境控制组的李工今天拿出详细方案。”

    洛珞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这种细致入微的预判和处理已经成为禺谷站的常态,大家早已从最初的惊叹转为习惯性的追随。

    海岛的九月,暑气的尾声伴随着高湿度的海风蒸腾而上。

    巨大的白色遮阳棚覆盖在关键的组装区域上方,棚内大型工业空调昼夜不停地运转,努力为精密装配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稳定的环境。

    超导磁体单元开始陆续登岛。

    这些包裹在多层隔热材料中、外形奇特的“大箱子”是“盘古堆”的心脏部件。

    它们的运输、卸货、开箱、吊装,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洛珞亲自设定的流程和最高等级安保下进行。

    特制的运输车底盘装有精密减震装置,以蜗牛般的速度在铺设了临时钢板的路面上移动。

    在最大的一号总装车间内,磁体外筒体部分已被巨大的龙门吊缓缓提起,在激光干涉仪的辅助下,与已初步固定在核心位置的基座进行毫米级的校准。

    工程师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和实时影像,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蓝色工装。

    “微调X轴正0.1毫米… Y轴负0.05…稳定…可以尝试接触!”

    扩音器里传来指令。

    在另一个区域,冷却剂管路系统开始大规模安装。

    闪亮的合金管道如同蜿蜒的银色脉络,沿着设计好的路径铺设、固定、点焊。

    洛珞时常会突然出现在某个工位,拿起内窥镜检查管壁内的情况,或者用特制的力矩扳手抽查关键节点的紧固力。

    副总工王世峰注意到洛珞似乎比七月又清瘦了些,但那双眼睛在黑框眼镜后依旧锐利得惊人。

    他递给洛珞一份最新的简报:

    “昨天的‘访客’确实只是想接近观察的民用级别,被022艇驱离后没有再尝试,但欧美情报界的私下学术‘问询’更频繁了,渗透手段更隐蔽,我们按您的指示,在核心研发组加装了第二层加密通讯和物理隔离。”

    洛珞看完简报,把它收进随身的黑色文件夹里:

    “加强人员心理疏导和保密教育,不要低估对手的决心,但更不要自乱阵脚,工期就是我们的护城河,确保核心部件合龙进度。”

    他抬头望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车间墙壁和岛上的层层防护网:

    “盘古开天之前,那些宵小也只能徒劳仰望了。”

    此时禺谷站的建筑轮廓已经基本成型,庞大、冰冷、充满工业美学的建筑群矗立在曾经的渔村之上,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工程的力量。

    真空室杜瓦容器的最后一部分环形构件在高温下完成了精密焊接。

    焊接完成后,庞大的容器像一个巨大的银色戒指,静静地卧在基座上,代表着第一层物理隔离屏障的完成。

    无损探伤的结果近乎完美,焊接应力也始终处于洛珞设定的控制线以下。

    紧接着是冷屏组件——安装在真空室外的一层极低温屏蔽结构——的吊装和对接。这是一项极其精细的操作,要求超高的平行度和间隙控制。

    车间内空调全力运转,温度恒定在25±1℃,工人们穿着特制的防静电服,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安装。

    “记录,冷屏组件外筒与真空室外筒间隙实测值0.18mm,满足小于0.2mm的设计要求,温差补偿器状态良好。”

    负责记录的工程师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洛珞亲自检查了连接处的每一个螺栓和密封面,确认无误后在验收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高温天气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户外辅助设施的安装工人顶着烈日作业,防暑降温措施成了重中之重。

    基地后勤部门每天熬煮大量的绿豆汤、凉茶,冰块供应充足。

    施工也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即便如此,工程的整体进度依然在洛珞那令人望尘莫及的进度计划表上稳步推进。

    张云超书记再次上岛视察时,看到的是虽然人人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睛里都有光的景象。

    巨型构件的合龙成功极大鼓舞了士气,大家开始相信,“三年点火”或许真不是天方夜谭。

    十月的海风开始带着一丝秋天的凉意,禺谷站的喧嚣并未停止,但节奏似乎悄然发生了变化。

    大型土建工程基本结束,巨型塔吊在完成核心部件的吊装后,陆续开始拆卸。

    外层的防波堤、道路修缮、绿化补植等收尾工作加紧进行。

    工地上的“尘土飞扬”逐渐被“设备擦拭”和“系统联调”的精密作业取代。

    洛珞的工作重心也从前期的“建造监工”转向后期的“系统集成与调试”。

    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主控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盘古堆”的数字化模型闪烁着各种光点,代表不同子系统的状态:电源、冷却、真空、磁场、诊断…这些光点尚未全部点亮,但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逐个激活。

    他与各子系统的负责人进行密集的推演会议,模拟各种启动序列和故障应对方案。

    每一个环节的启动条件、联锁逻辑、安全阈值都被反复验证。

    “洛总,‘龙鳞-G1’材料的疲劳寿命模拟结果与初态指标一致。”

    材料组组长汇报道:

    “热工水力循环的回流量比理论计算少0.5%,但压力脉动范围在允许区间内,尚可接受,继续监测。”

    洛珞迅速做出判断。

    “等离子体位形的初始平衡算法优化已完成,初步离线模拟效果符合预期。”

    理论物理组的技术骨干声音带着兴奋。

    洛珞点点头,目光停留在控制室窗外越来越清晰的“盘古堆”轮廓上:

    “很好,按计划,这个月下旬进行第一次全系统功能自,这是点火前的最后一道‘大考’。”

    王世峰发现,洛珞身上的压力似乎非但没有随着主体工程的完成而减轻,反而更加内敛而沉重。

    他明白,这位年轻的总设计师眼中已经没有“建成聚变堆”的目标,他的视线早已穿透了外表,关注到了最终的系统调试和点火上。

    是的,在这之前打死他也不会相信,聚变堆的建设居然能顺利到这样的程度,随着深秋的来临,工程也就步入了尾声。

    按照现在的进度,快则春节之前,最慢不过明年五一之前,他们就可以尝试第一次点火了。

    而就在这时,洛珞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外界的电话,来电人——张嘉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