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1章 给全国人民的新年礼物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401章 给全国人民的新年礼物 (第3/3页)

大大方方的公布出来,你也可以松口气,不用总是藏着掖着了。”

    电话的最后,领导突然如此说道。

    其实早在去年他们退出ITER的会议上,就早已有人打探清楚了洛珞的身份和重要性,甚至在会议上都直接把洛珞的名字拍了出来,可见不是什么故弄玄虚,而是掌握了确凿的证据。

    只不过当时他们依旧高度保密了洛珞的身份,有时候需要防着的可不仅仅是“国际友人”。

    不过如今随着点火成功,再隐瞒下去已经没有必要了,也是该给洛珞一个盛大的公开,以及一份配的上他的荣誉了。

    ……

    2011年1月1日,晚上七点整。

    窗外,上京的夜色被各种霓虹灯光点缀得斑驳陆离。

    电视荧幕散发着稳定的白光,映照着客厅里一张张或疲惫、或轻松的脸庞。

    老李头眯着眼睛,靠在沙发扶手上,手中保温杯的枸杞沉浮,老伴儿刚收拾完碗筷坐下。

    隔壁房间,一对年轻夫妻依偎着,丈夫是刚毕业的物理系硕士,妻子好奇地探出头:

    “怎么还不开始?说好七点嘛。”

    墙上的挂钟分针刚巧指向数字12,七点整。

    熟悉的片头曲准时响起,但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第一条是例行的新年贺词,第二条是各地欢庆活动的集锦,画面喜庆,配乐欢快。

    老李头打了个哈欠,老伴儿嘀咕:“今儿这节日气氛也忒长了点…”

    时针指向七点二十,两位主持人并未像往常一样结束播报。

    画面切回演播室,男主持人的神情比平时更为庄重,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绷紧在他的嘴角。

    今天下午快四点,他们俩才接到这份稿子,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熟悉时间,他们中途丝毫不敢休息,一直准备到现在。

    为的……就是此刻。

    “各位观众朋友们,今天是2011年元旦佳节,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宣布一个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乃至人类能源前景的重大好消息。”

    老伴儿推了推快睡着的老李头:

    “醒醒,老头子,好像有大事!”

    老李头一个激灵睁大了眼。

    女主持人接话,语气坚定而清晰:

    “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委员会确认,我国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盘古聚变示范堆’,已于北京时间2010年12月31日晚,在位于东海之滨的禺谷科研基地,首次成功实现受控核聚变持续燃烧!并获得稳定的能量净输出!”

    轰!

    年轻夫妇房里传来椅子腿摩擦地板的刺耳声音,年轻的丈夫猛地冲出来,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盯着屏幕:

    “可控聚变?点火成功了?!我的天!”

    妻子被他吓了一跳:

    “怎么了?什么点火?”

    演播室背景切换。

    不再是喜庆的红色,而是一片深邃的蓝,中央是旋转的金色原子模型,下方一行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驾驭恒星的能量——祝贺我国自主聚变堆成功点火!”

    屏幕上,国务委员、能源局局长梁敬仁出现在镜头前。

    他穿着一身深色中山装,手中并无稿件,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同志们,全国各族人民!2010年12月31日下午6时,是我国能源事业和科技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时刻!”

    梁局长的声音微微发颤,饱含了难以言喻的自豪与压力释放后的凝重:

    “‘盘古聚变示范堆’成功跨越了聚变点火的科学门槛,获得了持续稳定的燃烧和净能量增益,这标志着,历经半个多世纪筚路蓝缕的不懈探索,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人类掌控核聚变能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步!”

    老伴儿激动地拍着老李头的手背:

    “听见没?咱们国家搞出来可控核聚变了!”

    新闻画面转向一段精心剪辑的介绍。

    先是一组远景航拍:凛冽冬日下,黄泽岛上,一座宏伟的灰白色环形建筑坐落在坚实基座上,如同镶嵌在大地的银环。

    旁白沉稳:“这就是位于东黄海深处黄泽岛的‘禺谷科研基地’。”

    镜头快速切过:海面上劈波斩浪的022型导弹快艇巡逻线,岛岸高耸的移动雷达站天线缓缓转动,身着迷彩、眼神警惕站岗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每一个画面都无声传递着这座基地的极端重要性和森严戒备。

    画面切入基地内部,并非反应堆核心,而是一条灯火通明的通道。

    旁白介绍:

    “这座被命名为‘盘古堆’的国之重器,从构想到建成,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创造了世界聚变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奇迹背后,是无数夜以继日的拼搏与坚守。”

    旁白声调变得沉重。

    屏幕切换:暴风雪中,大型半潜船“振华31号”将巨大、标记“极度精密”的杜瓦容器组件缓缓吊装上岛;钢筋混凝土基座浇筑时,工程师裹着厚重的棉大衣在寒风中记录参数;灯火通明的指控中心内,年轻的技术员对着电脑屏幕全神贯注……

    紧接着,是一组工作影像的蒙太奇。

    没有清晰的面部特写,但观众能看到:

    一双戴着白手套的手,正无比专注地抚平一片巨大银色铝箔隔热片的边缘褶皱。

    一个略显清瘦的背影,站在复杂的控制台前,手指快速掠过一排排闪烁的指示灯和数据屏。

    一群穿着工作服的技术人员,围着冷屏组件热烈讨论,图纸摊开在临时搭建的桌子上。

    “我咋看着这个背影有点眼熟?”

    妻子突然有些好奇的出声道。

    老公闻言没有搭话,两人虽然是夫妻,但是行业确实相距甚远,他们是高中同学来着,恋爱了很多年,这才一毕业就结婚。

    他自己的老婆他还不了解吗,平时最爱看的就是那些偶像剧,和各种电影大片,科研上的事,对方哪有什么了解。

    更何况还是这种高度保密的可控核聚变工程,连他都没有听说过,妻子能认识人家工程师就出鬼了。

    其实妻子也觉得奇怪,他可从来不认识什么科学家来着,但就是感觉眼熟。

    而新闻没有给她更多的思考时间,旁白紧接着介绍道:

    “总设计师洛珞同志,以其非凡的数学才华、物理学直觉和对工程极致的追求,带领数千名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将‘三年建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从地质勘测到结构力学,从超导磁体冷却到激光阵列的微米级校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更践行着他‘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的自主创新信念!”

    客厅里一片寂静。

    那个年轻的物理硕士紧抿着嘴唇,还沉浸在激动的情绪中,他比普通人更明白“三年建成”、“自主设计”、“克服冷屏隐患”、“微米级精度”这些词语在聚变工程领域所代表的难以置信的难度和艰辛。

    全然没有注意到另一边妻子瞪大的眼睛。

    “谁!刚才新闻里说总设计师是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