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这外挂很科学 (第3/3页)
理法则的“真实”,源于用户动作意图与虚拟世界反馈之间,在毫秒级延迟内建立起的、符合经典物理规律的强因果关系链。其核心在于“量子化交互边缘计算协议”。
该协议将用户动作分解为微观的“意图量子”,由部署在交互边缘的专用处理器进行超低延迟的物理演算,并将结果编码为对应的神经反馈信号流,直接作用于用户的运动感知皮层和体感皮层,确保“所见即所触,所动即所受”。
血海的粘稠阻力与附着感,正是此协议对流体力学参数的完美执行。
“感官沉浸无隙性”的神经织网全频谱馈送:沉浸的无缝裂痕,往往出现在高强度情绪/生理反应未被系统及时、完整捕获和复现的环节。
实现“无隙”的关键是构建“神经织网全频谱生物电镜像系统”。
该系统通过超高密度的生物电传感器阵列,在亚毫秒级精度下捕捉用户因情绪、压力、环境刺激而产生的全身性、细微生物电变化。
这些生物信号被实时分析,并作为“生理状态参数”动态调整馈送给用户的神经信号强度、频谱和时序,精准复现恐惧时的颤栗、窒息感、心跳过速等全身性反应,形成无懈可击的“刺激-内源反应-系统反馈”闭环,彻底弥合意识与虚拟躯体之间的感知鸿沟。
强尼的斧头最终悬停在半空,整个《闪灵》的恐怖幻境如同褪色的幕布般开始消散。
三个小时看似很长,但转瞬即逝,
在体验完了足足二十次剧情游戏后,洛珞站在意识回归的临界点上,嘴角还残留着一丝因顿悟而生的、劫后余生般的笑意。
他眼前不再仅仅是《头号玩家》的一个电影关卡,而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名为“虚拟疆界”的广阔新土。
手中紧握的,不再是剧本,而是刚刚从恐惧深渊中淬炼出的、足以奠定这片疆界基石的——“真实感理论支点”。
理论模型在他脑海中清晰成型:存在感神经锚定模型、物理法则拟真度量子化交互协议、感官沉浸无隙性神经织网全频谱馈送。
这三大支柱,便是支撑“绿洲”成为真正“第二现实”的基石——“真实感理论支点”。
然而,狂喜如同投入冰水中的火星,瞬间熄灭,只留下刺骨的寒意和升腾的无力白雾。
想明白是一回事……怎么在现实中实现?
这感觉,就像在意识的高空俯瞰,清晰地绘制出了一座宏伟殿堂的蓝图,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瓦砾都了然于胸。蓝图壮丽、完美、充满令人窒息的未来感。可当他低头望向脚下,却发现……一片虚无。
没有地基,没有材料,没有搭建这座殿堂所需的、超越时代的工具。
剧本游戏能完美模拟,因为它依托的是某种超越现实的技术规则。但现实中呢?
那需要同步驱动亿万级神经末梢、传递海量多模态信息且零延迟的神经织网技术——在哪里?现有的传感器阵列还停留在探测肌肉电信号和粗略脑波的阶段。
那需要足以实时演算整个“绿洲”世界、精确到量子层面的物理法则、处理庞杂环境交互的算力——现有最强的超级计算机,恐怕也只能模拟一小片区域的物理效果,且代价高昂到无法想象。
那需要深度理解并精准调控人类复杂生理反应、能与神经系统进行全频谱深度对话的接口与算法——这甚至触及了生命科学的禁区。
蓝图在手,却空悬于天。这认知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洛珞几乎喘不过气。
他刚刚在虚拟的恐怖中解构了恐惧,此刻却在现实的冰冷里,感到了另一种更深的、名为“空中楼阁”的无力感。
摄影棚的灯光落在身上,周围是忙碌的道具师、等待开拍的演员、嗡嗡作响的设备。
这真实的喧嚣,此刻却显得如此单薄。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精心还原的《闪灵》布景,那些逼真的墙纸、做旧的家具,此刻在他眼中褪去了色彩。
他看到的,是脚下深不见底的技术鸿沟,以及蓝图高悬于空的、那座名为“绿洲”的理想之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