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0章 他才是数学界的莫扎特【万更求订阅】  这个学霸过于自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10章 他才是数学界的莫扎特【万更求订阅】 (第1/3页)

    徐铭跟着几人回到数院,最终在导师办公室,登录邮箱查看邮件。

    其中最新的一封,正是来自数学年刊编委会。

    虽全是英文,但以徐铭如今的英语水平,单词映入眼球便会自动在脑海中完成翻译。

    首先作为主编的彼得·萨纳克,对他向数学年刊投稿表示了感谢。

    肯定论文内容和价值。

    明确指出论文将会在最新一期年刊上发表,并且同步线下实体纸质期刊杂志,同时希望后续能继续保持合作。

    当然最让人期待的,还是三位专家给出的评价。

    “该工作对加权筛法的创新,将筛法问题巧妙转化为复积分问题,以非凡洞察力构建出‘多尺度解析筛法’这项数论界的强大工具。”

    “将推动数论学科的发展,称得上里程碑式的突破。”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竟出自本科生之手。”

    田纲站在徐铭身后,注意力也在邮件内容上,嘴里下意识念出数论编辑卡茨的评价。

    张鲁平按耐住心中激动情绪,接着低吟下面菲尔兹奖获得者陶哲轩的评语。

    “通过对解析数论和复分析的深刻理解,让数论筛法完成质变的优化,成功证明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为今后学者研究素数分布问题开辟出全新道路。”

    至于另外一位数论领域专家伊万尼克教授,所给出的评价则只有简短两句话。

    “这是本世纪素数问题最大的突破,对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证明结果堪称完美。”

    很快大家把邮件内容看完,饶是提前从田院士那里得到了的相关消息,脸上表情还是难掩兴奋和欣喜。

    “伊万尼克教授在学界,被公认为是最顶级的解析数论领域专家。”

    “他能够给出这么高的评价,等论文正式发表后你就能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田纲脸上堆着笑容率先开口和徐铭搭话目光柔和。

    “这是好事情。”

    徐铭将这句话听进耳中,自然明白其中意思。

    论文在数学年刊上面发表,专家的审稿意见同样会附着在后面。

    有着数学界三位专家的背书,他的多尺度解析筛法必然会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说起来他刚开始决定把选题放在数论,并尝试以自己的思路优化筛法,单纯只是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获得更多的数学学科经验值。

    未曾想如今多尺度解析筛法,就快要登上国际数学界的舞台。

    与此同时。

    红光满面的导师张鲁平,也不再保持沉默,当即接过话茬讲起院里的决定。

    “小徐。”

    “咱们院里在研究之后,让你直接攻读博士,并开辟专项培养方案豁免所有课程考核。”

    “另外各项奖金荣誉会在年底统一发放。”

    徐铭是首次听到导师讲这件事,听完心里面不由短暂的怔神。

    本以为明年是要保研,结果直博了。

    这速度着实够快。

    心里想着以后岂不是要喊刘新杰为师弟,毕竟对方研究生还未毕业。

    念头刚停留在这里,只听耳旁又响起田院士的话。

    “以你目前对数论领域的研究成果,确实没必要在硕士阶段浪费时间。”

    “博士期间我建议你继续深入研究数论,尤其是对多尺度解析筛法的优化,我相信你能创造更多的成果。”

    “这里我可以先给你一个保证。”

    “等拿到博士学位,可以直接来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

    田纲受命在燕京组建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虽然到今天已经有了近两年时间,但却始终没有什么重要的建树。

    其研究中心在国际各数学研究所排名中基本倒数。

    正是需要像徐铭这样的数学天才。

    何况数学年刊编委会那边,都把徐铭当做他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

    那肯定更要多加照顾。

    徐铭清楚以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级别,研究员职称可是和教授相等。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赶紧出言表态。

    “谢谢田院士和研究所对我的信任,我会继续努力。”

    其实不用田院士提醒,他也不会放弃对多尺度解析筛法的持续研究。

    尤其在学习了代数几何后,他脑海中又有不少思路。

    或许能将代数中的理论与筛法结合,进一步增加筛法的精确度和应用范围。

    如此便不单是证明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或许有机会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替陈景润院士完成当初未能达到的‘1+1’遗憾。

    旁边还在关注邮件内容的郑以中,待收回目光后突然若有所思的发言。

    “我记得当初陶哲轩在本科阶段的时候,都没有发表过数学领域顶刊。”

    “或许小徐也有机会获得菲尔兹奖。”

    “真能拿到的话,那可是咱们东方数学界,这么多年以来最大的盛事。”张鲁平接过郑以中的话立刻开口附和。

    说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甚至都忍不住脑补出画面。

    对于数学人来讲最希望得到的荣誉,毫无疑问要属菲尔兹数学奖。

    每四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

    因其不超过四十岁的年龄要求,更是增加了含金量。

    然对于国内数学界而言,至今都没有人,能够拿到这项堪称数学界诺贝尔的成就。

    若徐铭能够获得,毫无疑问会成为国内数学的新星。

    甚至带动国内数学界走向国际。

    张鲁平这个年纪无缘数学界各类奖项,但如果自己的学生成为菲尔兹得主,那当真是没有任何遗憾了。

    田纲院士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对于拿到菲尔兹奖的难度更为清楚。

    不过听完张鲁平和郑以中的话,最终却是点了点头。

    “菲尔兹得主的平均年龄,大多在三十岁以后,小徐还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若能进一步对多尺度解析筛法优化,或许真会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

    “你身上的担子可不小。”这句话是专门对徐铭说的。

    徐铭斩钉截铁道:“学生有这个信心。”

    作为数学人,若连拿菲尔兹的自信都没有,那注定不会成就太高。

    接下来的时间。

    徐铭则在田院士和导师的指导下,签署版权协议撰写邮件发送给主编萨纳克教授。

    邮件风格虽保持谦逊,却充满学术锐气,不露怯保持东方年轻学者的含蓄。

    并对审稿专家的评价特别感谢。

    且提到多尺度解析筛法的存在的优化空间,为以后合作留下铺垫。

    毕竟数学界虽主要靠学术成果说话,可人情世故上却是不分国籍学科。

    要知道很多数学奖项的评审,大多都是依靠国际上顶尖学者的推荐,然后在从中选择出最终获奖人员。

    因此与各界学者建立不错的关系相当有必要。

    不多时。

    把所有流程全部完成,徐铭顿时吐出一口气,浑身感到轻松。

    后续基本上不需要他在操心,等待最新期的数学年刊正式发表就行。

    而就在徐铭准备离开时,田纲突然想到什么,再次开口向徐铭抛出一个问题。

    “对了小徐,你参加北斗导航系统项目了?”

    关于国产卫星定位的研究,同样需要数学知识,他自然知道燕大为此成立了联合技术实验室。

    话音才刚落下,不等徐铭开口回答,旁边张鲁平就已经把话茬给接过去。

    “这事我是知道的,信院那边的许教授之前就提过。”

    “因为徐铭在奥运场馆定位项目表现出色,被奥组委评审负责人张乃同院士推荐给北斗,田院士你可能不知道徐铭除数学天赋惊人外,在编程算法领域同样很出色。”

    “否则也不会被信院方面抢人。”

    田纲听完张鲁平的话,眉毛不由挑起颇感意外。

    当然他也很清楚,编程算法对数学的帮助,两者属于相辅相成地位。

    略作思考后才继续往下讲。

    “北斗导航系统项目是我们国家的重点项目,同时更是应用数学的体现,你能参与进去除能获得相应的经验外对以后各方面成长也很有帮助。”

    “在这点上你导师张主任更具发言权,他主要研究的便是应用数学领域。”

    “相反积极参与应用数学课题,更能为你的理论数学研究突破带来灵感。”

    他这话可一点没有说错,数学和别的学科不一样。

    不是说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就能获得成果,更多时候是要靠偶然诞生出灵感,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悬而未决百年的数学猜想和难题。

    否则数学界诞生出这么多天才数学家,哪能还会有问题解决不了。

    就拿徐铭来说,很多数论领域学者,纵使研究半辈子都达不到这份成就。

    所以他并不会要求徐铭,必须把时间全部放在数学。

    有时参与项目将理论数学转化成应用过程中,思维碰撞之下反而容易诞生新想法。

    徐铭点点头沉声道:“我明白。”

    而值得一提的是,田纲院士并未停下,约顿上数秒后又补充两句。

    “不过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自从我们决定启动国产导航定位系统,便一直被海外媒体接连质疑,这使得项目组需顶住各方压力,完成实验卫星的各项数据验证。”

    “向国际上证明,咱们的定位系统不输GPS。”

    “这中间的周期自然是越短越好。”

    把田纲院士的这番话悉数听进耳中,徐铭整个人也不由得变得严肃起来。

    在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项目资料时,他也注意过海外某些相关专家的评价。

    都认为北斗导航系统不可能成功。

    更达不到GPS的精度。

    在如此局势下,对项目组各成员来讲,确实会存在不小的压力。

    担心无法推动项目的进展,

    毕竟都已经宣布,要打造出国产定位系统,若最终无法成功便会成为笑柄。

    徐铭深知北斗的重要性,既然加入了项目组,那自然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推动技术的突破。

    思维运转到这里,他当即脱口认真回应一句。

    “我相信咱们的北斗,肯定会成为全球精度最高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小徐说的不错,就该保持这种信心。”郑以中率先开口接话看向徐铭的眼神愈发满意。

    如果先前他只是认可徐铭的数学水平和天赋,那么此刻则是对整个人都欣赏。

    可惜这样的优秀学生,没能抢过张鲁平。

    随即徐铭也不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