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4章 科技奥运先进奖,验证成功【三合一】  这个学霸过于自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124章 科技奥运先进奖,验证成功【三合一】 (第3/3页)

在燕京,努力深耕学术和科研成为顶尖人物,那选择买房绝对是一件好事。

    “要是明年对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取得进展,拿到国际上的知名数学奖项……”

    “奖金应该就够买房了。”

    他正想到这里,只听耳旁突然传来郭昊强的话。

    “徐师弟不用太担心,以你的天赋和成绩,博士毕业若选择留校,大概率会直接聘为副教授,到时候想买房子的话肯定会有很大福利的。”

    “说不定直接送你都有可能。”

    “咱们学校周边小区可是被称作院士楼。”旁边林伟接过话茬附和句。

    徐铭自然知道像导师和许崇兴他们这些教授,基本都居住在学校周边小区。

    加上还有不少院士家属在,自然就被喊作院士楼。

    但这和他买房并不冲突,毕竟燕京的房子,肯定越早购买越好。

    之后的时间,徐铭他们这些获奖团队,又和张院士及奥组委科技部的领导交谈,待圆满结束后方乘车离开。

    至于提议的聚餐庆祝,自然也没有落下,整个饭局氛围非常和谐欢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晚上还特意往家里打了个电话。

    主动提起这件事。

    不然等父母看到报纸报道再询问,那解释起来则会麻烦上很多。

    ——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间流逝。

    进入到十二月份天气渐冷。

    数学科学院理教楼相场模型办公室内,却响起激动兴奋的欢呼声。

    “算法完成了。”

    佟景行站起身振奋不已,边说边鼓掌庆贺。

    待情绪稍微平静些,回过神连忙看向身旁徐铭,眼中满是佩服向其搭话。

    “师弟你真厉害。”

    “除了成功把深度学习概念,融入到我们的移动网格算法之外,还在那么短时间内编写出完整算法程序。”

    “甚至连求解器都给开发出来。”

    自从徐铭构建出相场模型,在算法上提出融入深度学习概念得到导师认可,便实际参与到佟景行他们负责的算法开发编写工作之中。

    正常情况下,这项工作需耗费不短的时间,才能让算法优化到可行的程度。

    结果在徐铭手中,却像是开了加速器似的。

    短短几个月便全部完成。

    特别亲眼见到徐铭敲击代码时的速度后,整个人吃惊的下巴都快要掉到地上。

    连带其他几位工程计算学院的人皆是如此。

    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数学科学院的博士生,竟在编程算法上有如此高的理解和水平。

    怎么看当初都不应该被安排去构建新的相场模型。

    “大家既然都是相场模型课题组员,互相帮助加快课题进度是应该的。”

    徐铭闻言嘴角浮现着淡笑回答。

    他虽参与了相场模型算法和求解器开发,信息学科所获得的经验值却也追赶上数学。

    同时对深度学习概念,又有不少新理解。

    张鲁平看到徐铭深度学习概念的潜在价值后,这段时间没少关注算法进度,今天自然是亲眼见证算法完成。

    饶是他快年过半百的年龄,依旧难掩此刻激动。

    当即便拍板做出决定。

    “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我们的相场模型是骡子是马总要牵出去溜溜。”

    “接下来都做好准备。”

    “我立刻联系航发方面尽快展开工业验证。”

    不管引入应力能耦合项构建出新的相场模型,还是融合深度学习概念开发的算法求解器,都需要经过工业验证才能知道最终效果。

    成则皆大欢喜正式结题,失败则前期心血付诸东流。

    所以这称得上非常大的考验。

    但反观吕昂和杜翰文甚至林伟他们,则是信心满满对此事非常期待。

    不过与其说是对课题有把握,准确讲单纯信任徐铭。

    谁让徐铭同时参与了模型构建和算法开发。

    “放心吧导师,咱们肯定能验证成功。”

    “我相信徐师弟的判断。”

    “终于等到这一天,不知道能不能打破学校的记录。”

    最终趁着斗志昂扬的劲头,大家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做最后的优化,迎接即将到来的工业验证审判。

    12月18日,周四,航发集团涡轮叶片实验室。

    上午许崇兴带着课题组成员,顺利来到这里,并和工程师杨启航进行对接。

    “张教授。”

    “你的相场模型确定能预测涡轮叶片微裂纹,大幅度提升叶片的寿命?”

    “这好像还没过去多长时间吧?”

    杨启航约摸四十岁左右,作为高级工程师,已然在集团待了近十年,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研发,因涡轮叶片长期依赖海外进口不利于国产化,在上面牵线下联合燕京大学数学系工程计算院组建课题。

    他对于张鲁平的相场模型理论自然研究过,相比传统方法能精准预测高温合金微裂纹。

    能大幅度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科研经费。

    然刚过去短短数月的时间,现在告诉他课题已进入到工业验证阶段。

    着实太过令人吃惊。

    别说在国内,哪怕他海外留学的时候,都没有见过哪个课题项目进展能如此迅速。

    以至于他不得不表示怀疑。

    “放心吧杨工,没有一定的把握,我们可不会专门花时间来开展工业级验证。”张鲁平接过杨启航的话宽慰。

    而在这种情况下,杨启航只得进行配合。

    “那好吧。”

    叹口气丢出这几个字,随即领着众人,来到实验室的系统控制室。

    张鲁平这时也不再耽搁时间,当即着手吩咐起来。

    “徐铭。”

    “你先和小佟把我们的算法求解器代码,嵌入到航发设计平台。”

    “好的导师。”徐铭闻言点点头到电脑旁坐下。

    待所有工作准备就绪,便开始进行涡轮叶片高温合金的微裂纹预测。

    其中预测的两项重要指标,包括裂纹萌生时间,以及裂纹长度。

    航发集团的传统方法预测,基本上和实际数值相差百分之五十以上,显然没有办法将其具体应用,目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相场模型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往往裂纹萌生时间,基本上都超过两百个小时。

    因此整个验证周期要长达十天左右。

    杨启航虽对张鲁平团队,仅用几个月完成的相场模型持有怀疑态度,不认为会有什么令人惊喜的表现。

    但在验证阶段内,却几乎每天都待在实验室,对最终的结果仍感好奇。

    转眼来到月底,当实验值出炉,杨启航更是第一个和早就解出的相场模型预测数值进行对比。

    然看到报告文件上的几组数据后,表情瞬间便僵硬在脸上完全怔住。

    瞳孔骤缩。

    约摸愣上十多秒,才算是回过神来。

    嘴中忍不住低喃的同时,脸庞随之被欣喜取代。

    “相场模型预测裂纹萌生时间207个小时,最终实验值为203个小时。”

    “预测裂纹长度58μm,实验值60μm。”

    “这……”

    站在旁边的张鲁平和徐铭等课题组成员,尽管还没有看到实验值报告文件,却也能从杨启航的表现中清楚相场模型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功。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