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6章 燕大来了个天才【二合一】  这个学霸过于自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96章 燕大来了个天才【二合一】 (第2/3页)

演示起来。

    待整个报告演讲完毕,进入到提问答辩环节,很快便有一位奥组委评审会成员开口。

    “你的权重矩阵数学理论是否经过验证?”

    “我们方案中的权重矩阵公式,出自纽约大学理论与应用数学通讯期刊论文,而这篇论文正是我去年发表。”

    徐铭面对提问依旧保持平静,仅是不紧不慢拿出自己的两篇论文。

    “另外关于无线定位系统和曲率补偿算法,相关论文也已在IEEE无线通讯汇刊发表。”

    随着徐铭的话音落下,台下顿时响起一阵骚动。

    作为参加此项目竞标的课题团队,自然清楚无线通讯汇刊在领域种含金量。

    属于无线通信中的顶刊。

    万万没想到燕大的方案论文,能被此刊接受,如此也就不存在什么风险。

    至于箐华团队这边,则全员表情僵住。

    脑海里全是徐铭那几句话。

    “去年就在理论与应用数学通讯发表论文,那岂不是才刚开学报到?”

    “这也太变态了。”

    “第二篇就是无线通信领域顶刊吗?”

    尤其佟永峰身后的几位博士,闻言只觉得有种挫败感从心底深处涌上来。

    原本作为箐华博士,又参与到这种重要项目,自身好歹能称上句优秀。

    可现在和人家燕大的数院新生一比,他们的成绩好像也是就那么回事儿。

    竞选失败倒也不冤。

    佟永峰虽没有开口发言,目光却盯着台上的徐铭。

    半晌暗自感慨一句。

    “燕大这是来了个天才啊!”

    同时遗憾这种难得的数学信息天才,为什么去年没有被箐华招收进来。

    当念头停留在这里,想着回去后要问一下招生办。

    坐在首排的奥组委评审会小组成员中,张乃同院士位于中间位置。

    他全程都认真听着徐铭的报告,时不时点着头,脸上表情闪过满意之色。

    待有人提问之后,他终于不再保持沉默。

    “用数学规律战胜物理局限,这才是国产技术担当。”

    当沉声丢出这句话,下秒更是带头鼓掌,丝毫未掩饰对燕大方案的满意。

    而奥组委评审会小组其他成员,以及底下的人,自然紧随其后热烈鼓掌。

    “徐师弟好样的,太给咱们长脸了。”

    “学弟帅啊。”

    “奥运场馆定位项目,这下肯定是咱们的。”

    郭昊强和曹恺以及王雯丽等人,这时也都脸上挂着喜色要多高兴就有多高兴。

    毕竟张乃同院士,是奥组委评审会小组组长,具有很大的选择权和否决权。

    眼下作出这样的反应,便相当于是在释放信号。

    表示已经有了心仪的方案。

    佟永峰最终叹口气,决定不在过多纠结,想通后立马扭身向自个学生询问。

    “奥运村的能源监控系统项目,是不是也要答辩了?”

    “在月底导师。”对方沉声回答。

    “那大家就准备一下吧,将重心都放到新目标,争取拿下能源监控项目。”

    “这次我不希望再失利。”佟永峰语重心长回答。

    其他人自然猛地点头应声。

    主要身为国内两座顶尖的学府,在打造数字奥运这种重大项目上,燕大方面成功夺得无线定位系统,若他们箐华颗粒无收的话脸面确实难看。

    既然奥运场馆无线定位项目被抢,只能改对奥运村能源监控项目发动攻势。

    而对于自家导师的意见,众人则都没有异议。

    大家都不是傻子,听完徐铭的报告后,自然明白根本没有行可能。

    况且人家还得到了张院士的认可。

    徐铭迎着众人的目光回到台下,当即便沉浸到师兄学姐的夸赞声中。

    若非眼下答辩还未结束,王雯丽他们估计早就兴奋激动的原地跳起来。

    尽管海外方面团队,仍旧上去作了报告,但或许是知道已经没希望,很快便草草结束和箐华一样更换目标。

    最终答辩结束后,奥组委评审会小组,当场就会宣布中标的方案。

    不需要另外花时间去等。

    临近中午的时候。

    张乃同院士拿着结果走到台上,首先讲了几句开场白对参赛团队表示感谢,很快便宣读评审决议。

    “本次奥运核心场馆定位系统招标,燕京大学WiFi权重矩阵方案全票通过。”

    “他们将基础数学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代表着数字奥运的内核,让我们大家热烈恭喜燕大全体成员。”

    在现场鼓掌声和欢呼声中,许崇兴带领项目组成员主动起身打招呼,所有人脸上都挂着喜悦和兴奋,为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得到回报而高兴。

    “我们中标了。”

    ……

    之后双方签署合同,正式确定为鸟巢部署定位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张乃同院士则再次找到徐铭,展现自己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喜爱。

    “你的报告很出色,恭喜你。”

    “谢谢张院士。”徐铭伸出双手和张乃同院士握手。

    张乃同则寄予厚望。

    “希望你今后还能在信息无线通信领域,争取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我们已经开始计划,由信院和数院联合培养徐铭。”

    “坚决不埋没徐铭的天赋。”身旁许崇兴闻言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