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84章 天下大同(大结局)  咸阳宫阙三万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84章 天下大同(大结局) (第2/3页)

    书院的影响迅速扩散,各郡县纷纷效仿,建立新式学堂。一批批拥有新知识、新思维的年轻人开始成长,他们不再仅仅埋头于故纸堆,而是开始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实践的方法解决问题。方铭带来的知识,如同投入一潭死水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扩散、永不停止的涟漪。

    农业上,曲辕犁、代田法、精选良种、水利翻车等技术的推广,让帝国的粮仓前所未有地充盈;工业上,水力锻锤、改进的纺织机、标准化生产概念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军事上,火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火炮,开始向开山、修路等民用领域拓展,火枪的制造工艺也更加精良;医疗上,消毒、隔离观念深入人心,针对常见瘟疫的防治体系初步建立……

    民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翻天覆地的改善。曾经因严刑峻法和沉重徭役而紧绷的社会关系,因生活的富足和可见的希望而逐渐缓和。一种蓬勃的、向上的活力,开始在帝国境内萌发。

    在这片蒸蒸日上的气象中,皇长子扶苏的成长,尤为引人注目。他本就性情宽厚,经过战火的洗礼和方铭数年来的言传身教,更是褪去了曾经的些许迂阔,成长为一位兼具仁德胸怀与务实精神的储君。他频繁出入格物书院,与学子讨论学问;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在朝堂之上,既能秉持法度,又能谏言仁政。他完美地契合了嬴政“新政”所期望的继承人形象——一位能守住法治根基,又能以仁德凝聚天下,并且不排斥、甚至拥抱新知识、新变化的君主。

    帝国历二十九年春,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从宫中传出:皇帝嬴政,于鼎盛之年,宣布禅位于皇长子扶苏!

    此举打破了“父死子继”的传统,更展现了嬴政超越时代的魄力与对帝国未来的深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