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月总结与加更细则  民国:烽火193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十月总结与加更细则 (第2/3页)

心是抗战,小丰子不太想掺杂到红蓝线之中,理由也很现实,一方面是限制比较严格,许多人物无法描写,许多事件无法叙述,老书友或许还记得本书在南京战役期间的一次大封,在书友群我也曾发过那些整改意见,嗯对,实际上无法落笔的地方很多,想起在前几章大家关于老蒋在书中人设的争论,但至少还有争论的空间,涉及红线的话,评论区基本上就和捂嘴说话无异,但写书看书嘛,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才有意思,对吗?

    二、本书的历史线究竟是什么样的时空?

    其实本书改变历史的方式不如其他金手指流,系统流那般直观,小丰子更想以故事性的方式去演绎这些战争中所获得的积累,以量变推动质变。

    以本次徐州大捷为例,取得的战果相较于原时空几乎是颠覆性的,而这样的战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前几次战役叠加出来的一次爆发,为什么这么说?

    在淞沪会战,小丰子着重写了昆山大捷和大场反击战,客观上日军付出了更为巨大的伤亡,加之南京的坚守和三条外部防线的消耗,使得朝香宫率领的华中方面军实质上已经不具备原时空中南北对进的实力,而这直接导致第五战区能够集中所有优势力量进行北线作战。

    例如原坚守淮河的21集团军被小丰子安排在了北线,还有许多别的铺垫,如200师的增援,东进兵团的成立,济南大捷等等剧情,这些都是依据此时空进行的军事推演,此消彼长之间,徐州大捷才水到渠成。

    所以,想必大家能意识到,小丰子对于历史的改变,通常是由细节开始变化,基于小的变化,形成蝴蝶效应而影响深远,之所以有些朋友会觉得历史变化不大,是因为许多结局并没有改变,城市的攻防战依旧发生。

    但小丰子所持有的观点是,一些基本的历史框架并不会依据个人的意志而发生偏移,如中日双方的国情,重要城市的战略地位,敌我双方核心的战略博弈等,就拿日军的进攻路线来说,灭亡经济政治中心始终是日军早期作战的指导思想。

    那么,先上海,后南京,再聚焦武汉,而攻打武汉,又必须要南北合兵外加打通大陆交通线,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徐州会战是必然的,而徐州会战后,发生武汉会战也是必然的,至少在这个链条上,我认为逻辑是自洽的,不知道诸位怎么看。

    当然,以上观点仅供大家讨论批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