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6章 泰国集体农庄的生活(一)煎饼卷大葱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06章 泰国集体农庄的生活(一)煎饼卷大葱 (第2/3页)

英子真乖。”

    “到午饭的时间了,陈大妈已经煮好饭了,今天可是有红烧肉和骨头汤,要是去晚了,肥肉就被抢光了。”

    “赶紧去吧!”李大叔对着还在田里忙活的人大声地喊道,声音洪亮,带着浓厚的八桂口音。

    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的口音笑着回应,随后便跟着李大叔,往集体食堂走去。

    集体农庄的建筑都很朴素,并没有多少美感,多为两层楼高的长方形结构,是用水泥和竹子砌成的房子,这主要是因为集体农庄在建立的那天起,需要考虑第一要素就是防御。

    现在的情况还算好的,三年前集体农庄更加简陋,早期大家都是住集体宿舍的。

    集体宿舍多为单层的简易泥土房,内部会用木板分隔成小房间,每个小房间可容纳2-4人。

    宿舍内仅配备基本家具,也就一张木板床,有的农庄比较富裕的话,还会给成员添上一个衣柜,就再也没有更多装饰和家具了。

    要是条件非常差的话,集体农庄的成员只能住军队发放的帐篷了。

    简陋的集体宿舍便于集体管理,集体农庄的成员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进一步强化了“集体高于个人”的理念。

    现在水泥房建成时,连门窗都是成员们自己动手做的,这里没有谁的房子更大、更豪华,无论是农民、厨师、教师、管理员,还是刚加入的新成员,住的都是一样的两居室,里面的床、桌子、椅子,也都是集体统一购买统一分配的,没有私人财产,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集体农庄的社区布局是以“公共中心+住宅环绕”的核心模式,这样既可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功能需求,也可以强化集体凝聚力。

    餐厅、礼堂、办公室、图书馆、医疗室等公共设施均位于社区中心区域,形成公共活动核。

    这种布局的目的是缩短农庄成员从住宅到公共设施的距离(步行不超过10分钟),便于集体活动(如聚餐、开会、学习)的开展,强化了集体的意识。

    每户住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周围种植树木或菜地。这种设计既保障了家庭的私密空间,又使成员“抬头可见彼此”,保持了集体的亲近感。

    李大婶穿着蓝色的围裙,正在把一筐热气腾腾的齐鲁煎饼放在餐桌上,即便她的汗水已经沾湿了衣服,但她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李大婶看见黄玉兰进来,就拿起一个刚烤好的煎饼,涂上秘制酱料,夹上一根来自齐鲁的大葱,递到她手里。

    “闺女,快尝尝,这可是正宗的齐鲁煎饼,我还加了点芝麻,香得很!下午还要顶着大太阳干活,可不能饿着肚子。”

    李大婶是集体农庄的“厨娘”,农庄的孩子们通常会叫她李妈妈。李大婶是齐鲁人,1950年就到南华了,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从齐鲁那么远的地方跑来南华的,这一路上可是兵荒马乱的。

    孤身一人来集体农庄后,就主动承担了集体食堂的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早餐、摊煎饼,把集体农庄的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唯一不好的就是李大婶只会做齐鲁的食物,还特别喜欢做煎饼,煎饼卷大葱成为农庄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不过每次她都会说这里的大葱不怎么样。

    食堂的角落里,几个五六岁的孩子正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一手拿着煎饼,一手夹着红烧肉,吃得满脸都油。

    李大婶走过去,用围裙擦了擦一个小男孩的脸,轻声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不够李妈妈再给你拿。”

    这个小男孩叫李长安,是去年才来到这里的,听说他的父母在来南华时,在海上不幸遇难了。

    像李长安这样的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