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在营中的第一夜 (第1/3页)
郑芝凤在后头喋喋不休,一个劲儿的想要套近乎。
可前头带路的亲兵只是侧身看了他一眼,瓮声瓮气地回道:
“客人叫我徐力就好了。”
“刚满二十一。”
说完,他便闭口不言,只是一个劲儿地在前头领路。
郑芝凤仍不死心,又尝试着再问了问,可前头的徐力要么憋出一两个字,要么干脆不语,显得十分沉默寡言。
就这样,一行人沉默的走在黄昏下,好在不远处,李定国部的营门哨楼已经在望。
可就在离营门百步之外时,右前方的草堆里突然响起了一阵尖锐的竹哨声。
紧接着,一个冷厉的声音喝道:
“站住!口令!”
郑芝凤一行人顿时停住脚步,面面相觑,他们哪知道什么口令。
见无人应答,很快,从营门方向以及两侧的阴影里,迅速闪出了十来个全副武装的哨兵,手里拿着刀枪盾牌,瞬间将郑芝凤一行人团团围住。
为首的哨官警惕地扫视着郑芝凤等人,厉声问道:
“你们是干什么的?”
“难道不知道夜间无口令,不得靠近营区吗?”
邵勇的亲兵徐力上前一步,出声解释道:
“兄弟别误会。”
“这位是从成都来的郑先生,是大王的客人。”
“在下奉总镇之命,特地送他们前来拜访李游击。”
说着,他又指了指身后的郑芝凤。
听了这话,为首的哨官脸色稍缓,于是伸出手问道:
“原来如此。”
“不过规矩不能废,可有凭证?”
郑芝凤见状,忙不迭地从怀里掏出邵勇签发的手令,递了过去:
“有的有的,这是邵将军的手令,还请行个方便。”
哨官从他手上接过手令,就着火折子仔细查验了一番,等确认无误后,才终于点点头。
他将手令交还给郑芝凤,抱拳道:
“原来是郑先生,失敬。”
“先生在此稍候片刻,容我入营通禀李将军。”
郑芝凤万万没想到,即便有主帅的亲兵和手令,想要进入一个下属将领的营地还这么麻烦,心下愕然。
但他好歹也是带兵之人,立刻就意识到了这有多难能可贵,心中十分佩服。
军纪森严至此,号令分明,里面的队伍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在他们东南沿海一带,各地官兵,包括郑家自己的队伍,军纪涣散,营规松懈都是常态。
而汉军这般警惕,口令、凭证、通报环环相扣,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军营的安全,同时也体现出了极高的组织度和纪律性。
很快,前去禀报的哨官匆匆赶回了营门,对着郑芝凤回道:
“郑先生,李将军有请,请随我来。”
说完,他又转向徐力,
“兄弟,人可以交给我们了,你请回吧。”
“这是李将军签押的回函,请你回呈给邵将军。”
说着,他递过一张纸条。
徐力接过纸条,细看一番后,便将其收入怀中。
他对郑芝凤抱拳示意了一番,转身便走,毫不拖泥带水。
郑芝凤看着这一幕,更是感到惊奇,忍不住对身旁的哨官道:
“只是交接一下人手而已,何必如此繁琐?”
“贵军竟然还需回函?”
那哨官一边引路,一边认真地解释道:
“郑先生有所不知,这是汉王殿下亲自定下的规矩。”
“军中无论大小事务,但凡涉及人员调动、物资交接、命令传递,必须要有主官的手令或文书为凭,并且接收方也需要出具回函,以做凭证。”
“这叫留有字据,备查核验。”
“目的就是明晰责任,做到凡事有据可查,避免日后出现推诿扯皮或是奸细浑水摸鱼的情况。”
郑芝凤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称赞:
“好一个‘留有字据,备查核验’!”
“此举虽然看似繁琐,但却能将管理漏洞降至最低。”
“没想到这汉王治军,颇得法度之妙,这趟果然来对了!”
他跟着哨官一路走进军营,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透,早已经过了饭点。
但营区内却并非一片死寂。
郑芝凤发现,许多营帐旁都搭起了简易的棚子,里面点着油灯或松明子,映照出一群群士兵的身影。
令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并没有想象中的喧哗吵闹,反而却传来了一阵阵略显生硬读书声!
郑芝凤大感好奇,不由得放慢脚步,凑近一个较大的棚子朝里望去。
只见棚内坐着约二十来个士兵,每人头上都扎着红巾,手里拿着一本薄薄的册子。
一个掌令站在最前方,同样手拿着册子,一字一句的念诵着上面的内容。
掌令大声领读,而下面的士兵则跟着一字一顿地念。
哨官见郑芝凤感兴趣,便开口解释道:
“这是晚饭后的常例,也是大王定下的规矩,叫识字扫盲。”
“扫盲?”郑芝凤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是啊,”
哨官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咱们军中,特别是新补入的弟兄,十有八九原先都是苦出身,别说写字,连自己的名字都认不全。”
“大王说,光知道打仗冲杀还不行,要尽可能的多识字,这样才听得懂道理。”
“军中有硬性规定,每天晚饭后,只要不行军打仗,都要有识字的掌令、老兵教大伙认字读书。”
“他们手上的册子,就是大王亲自编订的《新军条例及掌令训导纲要》”
郑芝凤屏息静气,仔细看着眼前的景象。
略显昏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