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8章 卢象升与猪队友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98章 卢象升与猪队友 (第1/3页)

    按照卢象升的计划,高迎祥这次似乎真的是插翅难飞了。

    但很可惜,他的剿贼方略没问题,可执行的人却出了问题。

    就在卢象升于南阳布下天罗地网,誓要将高迎祥残部一举歼灭于汉江北岸之际,来自己方阵营的掣肘却如期而至。

    不久前,卢象升以七省总理身份发出的紧急协防公文,被星夜送到了湖广巡抚王梦尹和郧阳抚治宋祖舜的案头。

    可当湖广巡抚王梦尹扫过这封措辞急切、言之凿凿的公文时,却不由得冷笑了起来。

    “哼!”

    “卢建斗啊卢建斗,你也有今天?”

    “等了这么久,你可算是求到本抚头上了!”

    看着这封公文,他的思绪不禁飞回了年初在凤阳的大会上。

    当时卢象升因不满湖广方面剿匪不力,竟当着所有官将的面,对他这位封疆大吏严词斥责,丝毫不留情面。

    事后更是一纸奏章直达天听,弹劾他“督剿不力,贻误军机”。

    那时,王梦尹刚上任湖广巡抚没多久,手下兵将都被卢象升带走了,他拿什么抵御贼寇?

    可卢象升不分青红皂白,硬是把他和宋祖舜给狠狠斥责了一通,还让他俩在皇上面前吃了不小的瓜落。

    这笔账,王梦尹可是记得清清楚楚。

    在他这等宦海沉浮了十几年的老人看来,卢象升不过是个凭借军功、骤然幸进的愣头青罢了。

    仗着皇帝的些许信任,就敢目中无人,全然不懂大明官场“和光同尘、上下相契”的道理。

    王梦尹笃信,卢象升这种只知道闷头打仗,全然不懂政治艺术的愣头青,迟早会因为一次兵败而失去圣眷,摔得粉身碎骨。

    自己也一把年纪了,完全犯不着跟着这种莽夫在前线拼死拼活,承担风险。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才是为官之道。

    管他什么剿贼大计,只要能守住襄阳,便是大功一件。

    但王梦尹转念一想,卢象升毕竟还顶着“总理七省军务”的头衔,名头大得吓人。

    所以一些表面工作,他还是要做一做的。

    于是王梦尹收起公文,脸上挤出一丝凝重,对堂内卢象升的信使点了点头:

    “卢总理的军令,本抚已经知晓。”

    “贼情如火,确乃紧要,你先回去禀报卢总理,本抚自会酌情处理。”

    那信使只是个普通军汉,哪里听得懂这种官场套话。

    他见王抚台接了命令,也没多想,只以为大功告成,于是在行礼后便匆匆回去复命去了。

    送走信使后,王梦尹回到内院,立刻换了一副面孔。

    他招来左右,吩咐道:

    “去,即刻向外面传话。”

    “就说本抚昨夜偶感风寒,突发急症,需要静卧休养一段日子,暂时不能处理公务。”

    “省内一应事务,由藩臬二司酌情代劳。”

    好一个“酌情代劳”,王梦尹直接把这烫手山芋扔给了下属。

    什么防守汉江,什么拦截流寇,跟本抚的“风寒”说去吧!

    而他麾下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官员们见状,也明白了顶头上司的用意,于是也纷纷当起了甩手掌柜,对卢象升的军令置之不理。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郧阳抚治宋祖舜的耳中。

    宋祖舜的品级、权势远不及王梦尹,本就战战兢兢,唯上官马首是瞻。

    他原本还对是否要派兵协防犹豫不决,此刻见到巡抚都直接称病,置身事外了,他哪里还敢出这个风头?

    难道要自己带着这点可怜巴巴的兵马,去硬撼高迎祥那帮穷寇?

    他可不敢。

    于是,宋祖舜也有样学样,毫不犹豫地对外宣称“旧疾复发,卧床难起”,紧闭府门,谢绝了一切公务。

    就这样,两位地方官员,用一场拙劣的表演,轻松挡下了卢象升的军令。

    整个汉江防线,从襄阳到均州、光化、谷城,直至郧阳府段,竟然未增派一兵一卒!

    原本应该壁垒森严的天堑,此刻却如同无人之境。

    而这对于高迎祥等人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此时的高闯王,正带着仅存的三千残兵败将,在汉江北岸崎岖的山道上偷摸行军。

    在他身后,卢象升的追兵紧追不舍;在他身前,又有奔腾的汉江挡住了去路。

    高迎祥此时可谓是绝望无比,在他的设想中,汉江边上肯定已经驻满了明军的队伍,就等着他自投罗网。

    可当他站在山顶,看着不远处宽阔的江面时,不由得眼珠子都瞪大了。

    人呢?明军呢?

    怎么可能没人?

    也不怪高迎祥,他这一路溃败,属实是被卢象升和各路明军给打怕了,也被打出了心理阴影。

    这么重要的汉江防线,怎么会如此安静?连条巡逻的江船都没有?

    这太反常了!

    高迎祥本能地怀疑,这是不是卢象升设下的又一个圈套?

    就等着他半渡而击,从而毕其功于一役。

    “刘哲!迎恩!”

    高迎祥生怕有诈,立刻唤来了自己的心腹大将和亲弟弟,

    “你二人立刻带几队精干弟兄,沿汉江上下游仔细探查!”

    “尤其注意看看有无伏兵,有无暗桩,有无船只。”

    “记住,一定要小心!”

    “姓卢的用兵狡诈,我断定前方必有埋伏!”

    刘哲和高迎恩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

    他俩同样也是满腹狐疑,根本不相信卢象升会放任汉江天险不管。

    两人带着几十个身手矫健的老营弟兄,分成数股,小心翼翼地沿着江边仔细侦察。

    闯军士兵的侦查堪称是地毯式的搜索,甚至都有些神经质了。

    他们专门往那些水草丰茂、芦苇丛生、极易藏匿人马的地方钻。

    一边钻还一边用长矛往草丛里乱捅,生怕里面蹲着明军的伏兵。

    有人侧耳贴地,聆听远处是否有铠甲摩擦或马蹄踏地的微弱声响;

    有人仔细观察江边泥地,寻找是否有大队人马驻扎或行军留下的脚印、马蹄印和车辙印;

    甚至还有人爬上岸边的高树,极目远眺,寻找江面上是否有可疑的渔船,或两岸是否有异常的炊烟。

    一番折腾下来,结果却让他们面面相觑——什么都没有!

    江岸静悄悄,除了水流声和风声,再无其他。

    想象中的伏兵连影子都没有,预判中的暗桩哨卡更是形同虚设。

    几个原本应该有官兵值守的瞭望台,里面结满了蛛网,走近一看,还有几只野鸭被惊飞。

    “奇哉怪也……”

    刘哲挠着头,一脸困惑,

    “这卢阎王……唱的是哪出空城计?”

    高迎恩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难不成……真没人管了?明军都回家抱孩子去了?”

    两人不敢怠慢,又扩大范围搜索了大半天,最终才不得不确认一个荒谬的事实:

    汉江边上,是真的一个明军都没有!

    两人狂喜之下,立刻飞奔营中回禀消息。

    高迎祥听到汇报,先是震惊,继而狂喜,最后竟忍不住仰天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明军的嘲讽。

    这才是他熟悉的大明。

    “哈哈哈哈哈!”

    “天不亡我!天不亡我啊!”

    机不可失,高迎祥立刻下令:

    “快!全军动手!”

    “砍伐林木,搜集船只,连夜打造筏子,修建浮桥!”

    随着他一声令下,闯军上下顿时忙碌起来,求生欲激发了所有人的潜能。

    他们很快便从沿岸的村庄搜罗到一些渔船,随后又砍伐竹木扎成了简易的筏子。

    就这样,高迎祥率领着他的残部,几乎是大摇大摆地从光华、兴业等渡口分批渡过了汉江。

    整个过程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除了几条筏子因为操作不当翻沉,损失了少许人手外;

    高迎祥的主力竟安然无恙地踏上了南岸的土地,并迅速消失在了郧阳府以西的苍茫群山当中。

    而这片广袤的山区,就是道教圣地武当山、以及后世大名鼎鼎的神农架原始林区。

    闯军进了这里,便如同龙归大海,虎入深山,彻底摆脱了卢象升的追击。

    消息传到正在后方督军的卢象升耳中,这位一向以坚毅著称的七省总理,眼前一黑,差点气得吐血!

    他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全军将士用命换来的大好局面,竟然因为两个地方官僚的卑劣掣肘而毁于一旦。

    卢象升恨不得立刻手持尚方宝剑,奔回襄阳,将王梦尹、宋祖舜二人斩于帐下!

    但他没有时间愤怒,也不敢真的把这两人砍了。

    闯贼跑了,当然还得追。

    要不然让谁来?让皇帝陛下亲自来吗?

    作为大明第一忠臣的卢象升,此刻也只能把苦水咽回肚子里,下令全军渡江,继续追击。

    可以说卢象升是个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好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意志,能被所有人理解和支持。

    此次千里追剿,明军耗时数月,转战河南、湖广、南直隶三省,可谓是一刻也没停下脚步。

    流寇疲于奔命,但官军更是达到了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他们不仅要跟在高迎祥屁股后头拼命追赶,而且还时常要根据卢象升的预判,急行军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