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0章 诸官免送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00章 诸官免送 (第1/3页)

    别看朱由检在谕令中哭诉“内帑匮乏”,表现得如同一个即将破产的大家长,四处向勋贵太监借钱劳军。

    但事实上,崇祯的内帑里,一直都是有钱的,而且数额可能相当惊人。

    根据甲申之变的亲历者、曾在工部任职的赵士锦在其《甲申纪事》一书中记载:

    李自成大军攻克北京后,“内库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另一位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张正声则在《二素纪事》中称:

    “李自成括内库银九千几百万,金半之”。

    而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的说法相对折中:

    “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金若干万。”

    “其在户部者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而已。”

    这些数字虽然有不小的出入,不可全信,但它们都明确地指向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在大明覆灭的最后时刻,皇宫的内库里依然堆放着不少的金银。

    而崇祯对大臣们的哭穷,不过是他早就玩惯了的把戏而已。

    其根本目的,还是想让大臣和勋贵们慷慨解囊,替他老朱家打仗。

    虽然这帮官僚勋贵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个个贪腐成性。

    但皇帝都守着自己的金山银山一毛不拔,谁又愿意当这个冤大头,替他老朱家掏钱呢?

    无奈之下,崇祯也只能通过喻令的形式,强行从勋贵太监们手里借来了不少银子。

    筹措到钱粮后,朱由检立刻下诏,命令各路兵马火速进京勤王。

    山东总兵刘泽清率军五千,山西总兵王忠、副总兵猛如虎率军四千;

    大同总兵王朴率军五千,保定总兵董用文率军一千.

    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命令山海关永平总兵祖大寿率领一万五千关宁铁骑入卫京师;

    同时命令关宁、蓟州、密云等地再出兵一万七千,由祖大乐、李重镇、马如龙等人率领,一同赴京。

    然而,对于统领勤王大军的人选,朝堂上却引发了激烈的争执。

    本来按照朱由检的意思,只要祖大寿从辽东一来,就让他担任全军提督;

    然后再以关宁军镇守太监高起潜为总监,一内一外,共同领军出战。

    但当他在廷议上提出这个人选时,满朝文武都沉默了。

    试问京师里谁不知道,祖大寿的不少子侄辈,早就投降了皇太极,并在后金那边做官带兵。

    像什么祖泽润、祖可法、祖泽洪等人,谁能保证此次入寇的清军中就没有祖大寿的亲戚?

    谁又能保证祖大寿本人绝对可靠?

    毕竟当年己巳之变时,祖大寿就有过哗变溃逃的前科。

    虽然说起来情有可原,但眼下清军就在京畿周边肆虐,谁能放心让这样一个与敌人关系错综复杂、而且还有前科的将领来统领勤王大军?

    眼看崇祯铁了心要用祖大寿,文官们脑筋一转,使出了一招“围魏救赵”。

    他们纷纷上书,集中火力弹劾起了现任兵部尚书张凤翼。

    弹劾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你张凤翼身为兵部尚书,不仅任内毫无建树,而且还屡出大错。

    不仅如此,各级官员们又开始追溯起了张凤翼的老底。

    这厮在天启年间就是个阉党分子,还曾恬不知耻地给魏忠贤修建过生祠。

    只不过因为是边臣身份,才在清算阉党时侥幸逃过一劫。

    如今,凤阳皇陵被毁、清军如入无人之境的奇耻大辱都发生在了张凤翼的任上,桩桩件件,他都难辞其咎!

    要是再不站出来解决问题,就等着被陛下治罪吧。

    面对朝中汹涌的议论,张凤翼终于坐不住了。

    他是真怕被崇祯给砍了,毕竟当初己巳之变后,兵部尚书王洽就被崇祯给下狱处死了。

    无奈之下,张凤翼只得硬着头皮出列,向崇祯表示:

    “祖大寿确有瑕疵,不宜统帅全军。”

    “要是陛下没有合适人选,臣……臣愿意自请督师,奔赴前线协调诸军,以御虏寇。”

    看到张凤翼竟然主动请缨,正被文官们吵得头疼的朱由检竟有些感动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面对东虏入寇,终于有大臣肯站出来勇于任事、承担责任了!

    他当即许诺,拨给张凤翼一万两千两白银、五百张空白赏功牌,并叮嘱他在前线要多听取祖大寿和高起潜的安排。

    与此同时,朱由检拨出三万两银子和一千张赏功牌,命人火速送往山海关,让高起潜领取。

    崇祯的意思很明确:

    你张凤翼能力也就一般般,那就去督领其他路勤王军吧;

    至于真正的核心主力关宁军,还是交给高起潜和祖大寿这两位“专业人士”指挥。

    平心而论,朱由检这次总算是有了点长进,各种安排也相对还算稳妥。

    但他万万没想到,关外的皇太极早就埋下了后手。

    山海关的高起潜接到崇祯的调令后,便立刻动身,去找祖大寿商议勤王一事。

    而祖大寿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率主力走后,锦州、宁远等前沿要塞的防守问题。

    但皇命难违,崇祯催逼甚急。

    两人只得抽调兵力,安排防务,准备入京勤王。

    从宁锦地区集结大军再赶到北京,最快也需要一个月左右。

    可皇太极根本没给他们这个时间。

    就在祖大寿刚刚开始动员时,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等人率部兵分两路,朝着边境杀了过来。

    清军一路大张旗鼓袭扰锦州,另一路则绕到了宁远后方的中后所(今辽宁绥中)。

    皇太极的战略目标很明确:

    不寻求攻城略地,就是要死死拖住祖大寿和关宁军主力,让他们无法分身入关。

    面对清军在关外的大规模异动,祖大寿哪里还敢入关?

    他立刻上奏朝廷,陈明关外军情紧急,自身难保,实在无法抽调主力勤王。

    崇祯接到奏报后,像是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一点指望也落空了。

    无奈之下,他甚至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该把洪承畴或者卢象升调回京师,主持防务了。

    但对于农民军的深仇大恨,还是让朱由检咬牙顶住了压力。

    退而求其次,他只好将保卫京畿、驱逐东虏的希望,寄托在了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以及高起潜这三人身上。

    崇祯心里也知道这三人恐怕都不靠谱,他对三人的要求也已经降到了最低:

    不需要你们斩将夺旗,大败东虏;只要能想办法把东虏赶出关去,就算大功一件。

    然而,令崇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三活宝刚一上任,就联手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荒唐大戏。

    正当三人赶赴京师时,阿济格和阿巴泰却在南边的定兴县,意外地碰见了钉子。

    面对清军薄城,定兴县军民同仇敌忾,死守不退,甚至还搞起了坚壁清野。

    在知州和一位致仕乡绅的组织下,清军竟然打了六七天,都没能拿下定兴县。

    阿济格担心此例一开,附近的州县都会效仿死守,于是下定决心,不惜代价也要强攻破城。

    最终,在阿济格和阿巴泰等人的合力下,清军以低级军官巴特玛达尔战死为代价,终于攻破了定兴县城。

    破城后,清军才发现,指挥守城的竟是袁崇焕的老友、孙承宗的老部下、曾在辽东军中担任过赞画的陆善基。

    虽然此人的军事能力平平,但组织防御、鼓舞士气却很有一套,也是清军的老对手了。

    得知这个消息,阿济格才松了口气。

    原来是运气不好,撞上了硬茬子,并非所有明军突然变得能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