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6章 来自体制内的恶意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06章 来自体制内的恶意 (第1/3页)

    定下了合伙走私的章程后,邓玘和邓阳便各自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起来。

    邓玘立刻将麾下几名可靠的队官召集起来,并告知了他们,自己准备以走私解决欠饷的计划。

    听了这个消息,在场的几个队官都兴奋不已,自家总兵总算是开窍了。

    很快,邓玘部的川军们便迅速行动起来。

    在各级队官的带领下,士兵们分成几队,一头钻进了苍茫的秦岭山脉中。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赶在冬天到来前,采集一些珍贵的药材、猎取各类动物的皮毛。

    秦岭山脉气候多样,海拔落差大,其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这次进山,士兵们需要找的是诸如天麻、党参、杜仲、猪苓等价值较高的药材。

    此外,各种兽皮也是硬通货。

    这帮川兵以小队为单位,在密林中展开拉网式的搜索。

    专司采药的士兵拿着药锄、柴刀,攀爬于陡坡崖壁之间,仔细辨识着脚下的一草一木。

    有人在一片背阴的腐殖土中发现了成片的猪苓,这玩意儿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价值不菲;

    有人则在向阳的山坡上找到了多年生的党参,其根条粗壮,形态宛若小人,引得周围同袍啧啧称奇。

    虽然翻山越岭异常辛苦,荆棘刮得腿上生疼,山中阴寒刺骨,但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干劲和希望。

    他们此前为了糊口,也没少进山采药。

    但问题是,他们虽然采到了不少名贵药材,但却根本找不到什么销路。

    要不就是没人收,要不就是价格压得很低。

    如果换做正常年景,一株品相好的天麻、党参或许还能换个三五钱银子。

    可如今兵荒马乱的,普通人谁还有闲钱寻医问诊,死了就死了。

    没人看病,药铺要么关门,要么被大户人家垄断,药材价格压得极低。

    往往辛苦一天所得,连换几个粗面烧饼都不够。

    现在听说总兵找到了稳定的销路,而且价格公道,他们自然是个个全力以赴。

    另一批士兵则组成了狩猎队。

    他们认不清药材,便将精力放在了围猎野兽上。

    人数多的队伍,胆子也大,专门盯上了秦岭里的大家伙,像是什么食铁兽、金钱豹、甚至偶尔还能发现大虫的踪迹。

    这些猛兽的皮毛价值极高,但围猎起来也更麻烦,需要多人配合。

    人数少的队伍,则专注于猎取中小型动物。

    有经验丰富的,专门盯着赤狐猎杀。

    赤狐皮毛细密柔软,色泽鲜艳,是制作贵妇衣领、裘帽的上佳材料,在达官贵人中间极受欢迎。

    但赤狐极其机敏,稍有风吹草动便窜得无影无踪。

    一个叫刘壮的士兵耐心地追了大半天,终于在一个灌木丛旁抓住了机会,一箭射出,正中靶心。

    他赶紧冲上去捡起还在抽搐的狐狸,却发现箭矢射在了狐狸身子上,留下了一个不小的创口。

    “可惜了。”

    “要是能射中眼睛,这皮子就完美了,至少能多卖两三成价钱。”

    刘壮一边自语,一边熟练地开始剥皮,他本是猎户出身,对此自然是轻车熟路。

    与刘壮干这种精细活不同,还有一批人则是在山里专门寻找貉子的踪迹。

    秦岭里貉子很多,比起赤狐更容易猎取。

    貉子皮虽不如狐皮、豹皮名贵,但因其皮质厚实,保暖性好,是制作冬衣内胆、皮褥子的常用材料。

    其价格适中,市场需求量大,属于走量的“大路货”。

    就这样,邓玘部的川军们轮流出动,在秦岭山中忙碌了将近一个多月,终于在大雪封山前,搜集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药材和皮毛。

    看着营中堆积如山的山货,所有人心中都充满了期待。

    万事俱备,就等着邓阳那边安排交易了。

    而邓阳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派出的信使在两地往返多次,总算是敲定了所有接货、付款、交换物资的细节。

    接到邓玘的通知后,他便派出了自己的副将前往同沟寺,接应邓玘的商队。

    这支商队需要经过邓阳的防区,才能踏上入川的道路。

    看着车队缓缓离去的背影,邓玘的心中忐忑无比。

    自己这个副总兵还能不能当稳,麾下两千多兄弟能不能吃饱,就全看这次走私了。

    车队一路南行,经勉县,过宁强,进入了金牛道。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保宁府的广元县。

    此时的广元县,早已做好了接应准备。

    董二柱亲自坐镇广元县统筹,早已为这支特殊的“商队”备齐了物资。

    经过十来天翻山越岭,车队终于抵达了广元县外的一处驿站。

    这帮川军们兴冲冲的涌进驿站,可没想到进入驿站的第一件事,竟是登记造册。

    驿站外摆了张八仙桌,管事面无表情地守在门口,对着每个进来的邓玘部士兵盘问:

    “姓名,籍贯。”

    为首的士兵愣了一下,挠头道:

    “掌柜的,啥意思?”

    “咱不识字,能解释解释不?”

    那管事诧异地瞥了他一眼:

    “叫什么名字,老家是哪儿的?”

    士兵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回道:

    “哦哦,我在家排行老三,村里都叫我何老三。”

    “老家在广元县东边,五十里外的何家沟。”

    管事点点头,提笔在册子上写下“何老三,广元何家沟”几个字;

    随后头也不回地继续喊道:

    “行了,进去吧,家伙事儿都收好了。”

    “想进城,刀枪棍棒一律不得携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