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明军教你怎么平叛 (第1/3页)
贵阳城破的消息,如同深冬的寒风,迅速刮遍了黔贵山川。
消息传到水西,一众原本还存着观望心思的土司头人们,顿时傻了眼。
“什……什么?”
“贵阳这就破了?”
头人化沙捏着前线传来的线报,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脸上更是写满了难以置信,
“那可是贵阳啊!”
“当年咱们围了整整十个月,死了几万人都没啃下来的硬骨头,怎么三个月就没了?”
帐内一片死寂,他们中有不少人,当年都曾跟着安邦彦围攻贵阳,比如阿乌密、化沙等人。
谁也没想到,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贵阳就被汉军给攻破了。
众人围坐在火塘旁,个个是唉声叹气,面色灰败。
这帮水西头人与贵州总兵许成名结盟,本来是想让明军依托坚城,在正面抵挡汉军兵锋;
而他们这帮地头蛇,则凭借对黔地山川的熟悉,绕后截断汉军粮道,令其不战自溃。
起初,这策略确实起到了些效果,汉军的粮道频频受扰,粮草辎重不能及时运抵前线。
但汉军反应也很快,立刻派兵回援,守卫粮道。
听说领兵的还是个小将,但行事作风却十分狠辣。
有一回他发现了阿乌密副将的踪迹,竟然亲自带队,锲而不舍地追了三天两夜。
这小子钻老林、爬陡崖,像跗骨之蛆般咬住了阿乌密的副将,硬生生将其生擒活捉。
经此一遭,化沙、阿乌密等人再也不敢轻易出击。
从自那以后,粮道沿线戒备森严,巡逻队往来不绝。
众人见无机可乘,又忌惮那小将的搏命追杀,只得悻悻缩回水西老巢,另作图谋。
听说汉军围攻贵阳的消息,众人最开始还很兴奋,认为贵阳城高墙厚,必定能挡住汉军一段时间。
而他们只需要静静等待,等汉军久攻不下,疲惫之时,发起突袭,就能将其一举击溃。
当年巡抚王三善就是用这个法子,将安邦彦的十万大军给击溃的。
他们只需要有样学样就是了。
可万万没想到,仅仅三个月过去,贵阳陷落,许成名战死,明军献城投降的噩耗就传了过来。
这让他们如何不惊?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汉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们这些不听话的水西头人。
惊惧之下,有人想起了安位,这可是名正言顺的水西宣慰使。
要是让他出面与汉军交涉,说不定能从轻发落。
然而,当他们赶到大方县的宣慰使署衙时,心却沉到了谷底。
这位不到三十岁的宣慰使,如今却直挺挺地躺在了病榻上。
安位面色蜡黄,双眼紧闭,胸口只有微弱的起伏,眼见着时日无多。
据他的夫人奢凤昕说,安位本就身体不好,入冬之后更是染了风寒,从此就一病不起,已经躺了两三个月还不见好。
眼见最后的指望也落空了,在场的头人们面面相觑,心中绝望无比。
无奈之下,曾经投降过朱燮元、并被赐予汉姓的王阿黑和李阿旺站了出来。
他们算是有些“归化”的经验,力主遣使向汉军请降,说不定还能保全族中部落,免遭灭顶之灾。
否则汉军休整完毕,大军压境,一切都晚了。
听了这话,虽然仍有人面露不甘,但也不敢再出声反对。
生死关头,什么尊严、地盘,都比不上性命重要。
于是,在场的头人们连忙搜罗金银珠宝,派出使者队伍,顶着风雪赶往了贵阳。
各路使者抵达贵阳后,先是用重金开路,试图贿赂汉军中的各级将领,为自家头人说项。
可他们却接连碰壁,不仅送出去的礼物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甚至连个笑脸都见不到。
无奈之下,使者们只得将降书,递到了邵勇所在的府衙内。
接到降书后,邵勇并未立即表态,而是下令在府衙内升帐聚将,商讨此事。
大堂内,火盆烧得正旺,不停地驱散着贵州冬日的湿寒,雪花零星飘落在窗棂上,平添几分色彩。
邵勇端坐于主位,目光扫过堂内众将,沉声道:
“水西各土司遣使请降一事,想必诸位都已知晓。”
“都说说吧,此事该如何处置?”
话音刚落,李定国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