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你们却依旧互相挑刺、搬弄是非?! (第1/3页)
崇祯即位后全盘推翻天启之策,一上来就处死魏忠贤,重新起用东林党人,还废掉了商业税。
结果,庞大的财政压力重新压在农民肩头,直接导致明末起义连绵不断。
天启还有“木匠皇帝”的外号,除此之外,还有人讥讽他为“文盲”。
据说他根本不识字。
当年,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列了“二十四宗大罪”,要求立即将其处死。
担心奏疏被截,他特意造势,使得朝野皆知,最终上呈天子。
大殿之上,魏忠贤吓得脸色如土。
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天启因不识字,竟随手把奏疏递给身边侍奉的王体乾。
偏偏王体乾是魏忠贤的心腹,他故意掐头去尾,只挑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念给皇帝听。
天启一听,觉得也没什么要紧,魏忠贤便因此侥幸躲过一劫。
可天启真是不识字吗?
未必。
许多时候,史书往往带着政治色彩,故意留下一个个谜团。
实际上,天启少年时虽因环境所限,只能由父皇旧伴读吴进忠勉强担任启蒙老师,但至少打下了基础。
等到登基后,更在孙承宗的督导下读书学习,态度颇为用心。
不仅如此,他还和祖父一样,对书法情有独钟。
只是他的书艺终究不及那些才情横溢的先祖。
因此,说他是文盲,显然过于荒唐。
至于奏疏被太监转手,恐怕更多是天启不想亲手动掉魏忠贤这个“黑手套”。
再说天启酷爱木工。
这确实是他的兴趣。
可大明的皇帝有癖好,本就寻常:嘉靖炼丹,隆庆好色,万历消极怠政。
相比之下,天启的木工癖未必就是昏庸的象征。
有记载称,他做木工活时,往往一边动手,一边处理政务,还能静心听取朝政之事。
换言之,魏忠贤虽执掌执行权,但真正的决断,仍掌握在天启手中。
在大明的体制下,本就不可能出现“废帝”。
因此,天启授权魏忠贤,并非受骗无知,而是主动为之。
那么,他为何要重用阉党,打压东林?
这就不得不提到明末“三大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