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焦晃的遗憾 (第2/3页)
,院子里的饭菜香味一下子就浓郁起来。
当天边最后一丝光亮落下,院子里灯光亮起,在刘一民和朱霖的招呼下,筷子和盘子撞击的声音此起彼伏。
吃饭的时候,李敖在回忆自己家的四合院:“在燕京,四合院有普通百姓住的,也有达官贵人。普通百姓的就没这么多讲究,达官贵人的就像这个,红漆柱子,上面的五脊六兽,都有讲究。
晚上天一热,胡同里都是摇着扇子坐在门口聊天的老人和孩子,但是有点身份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会出去,会在院子里吃着西瓜聊天。”
汪曾祺听到李敖这样说,也讲起自己在高邮的少年时光。汪曾祺语气平淡,并没有李敖那样抑扬顿挫,但平淡的语气里带着对儿时的怀念。
两个小家伙钻进刘一民和朱霖的怀里,一边吃饭一边听大人们讲话或者看在屋檐白炽灯下不断飞舞的飞虫。
“好吃,没想到丰泽园的师傅做东北菜也是有一手。”齐邦媛红着眼眶说道。
“白菜炖粉条,锅包肉,好做。”丰泽园的师傅笑着说道。
齐邦媛摇了摇头:“可不好做啊,我在岛上几十年就没吃到过正宗的。”
等到吃完饭,李敖提议唱唱歌:“当时我父亲最喜欢唱的就是《松花江上》,每次唱就哭。齐大姐,我也算半个东北人,你也在东北出生,现场大陆代表,除了一民之外,都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相信大家都会唱。”
“行!”齐邦媛开心地说道。
李敖站起来用手打着节拍起了一个头,其余人立即跟上。李敖大幅度的摆着双臂,真把自己当成了指挥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唱完【松花江上】,又唱了一首【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
李敖和齐邦媛、汪曾祺等人唱到最后抱头痛哭,刘一民和朱霖联手给大家唱了一首欢快的歌曲,陈映真则是唱了一首岛上最近流行的《明天会更好》。
十点半左右,家宴正式落下帷幕,刘一民将他们送到燕京饭店才回来。
明天到清华大学进行交流,到时候清华大学会派出以钱锺书为首的文学教授接待。
“刘老师,陈映真的岛上腔好有趣。”朱霖躺在刘一民怀里笑着说道。
刘一民左手婆娑着朱霖光滑柔嫩的肩膀:“哈哈哈,你可别当着陈映真的面笑。”
“那自然是不会,我也看出来了,陈主编是个好人,立场也很坚定。就是腔调跟风格比起来,有点不搭哈哈哈。”朱霖又忍不住笑了几声。
等笑够了,刘一民伸手将灯拉灭,嘟囔了一句:“过阵子家里的线路得改改,换换开关,电线也换换。家里电器多了,不能再用这老旧电线了。”
“行,改天找个施工队。”朱霖应了一句就钻进了被窝。
家宴举行过后,家就直接搬到了四合院,线路的改造也开始同步进行。
清华大学的交流会是在公开的学术报告厅举行,刘一民没有上去参加交流,而是坐在下面观看。
清华大学和岛上代表团讨论的问题更偏向学术,主要讨论西方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清华大学有钱锺书坐镇,在唇枪舌战中一直占据着优势,齐邦媛屡屡被钱锺书的观点折服。
齐邦媛自少女时期就佩服钱锺书,她认为钱锺书是宽厚且对写作极其严苛的人。
“钱教授,我昨天晚上读了刘教授的《上帝的签证》,您认为现代华人文学应该关注国内社会和百姓命运,还是应该关注国际华人命运或者说国际人类?”齐邦媛问道。
钱锺书说道:“当然是以关注华人自身命运为主,同时要关注华人与世界的互动。《上帝的签证》我也看了,写的就是华人与世界的互动,以这种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名中国人在世界性的人道主义灾难中所作所为。”
“我同意您的观点,二战以后,鱿太人为自身的命运哭哭啼啼,日本人也在为原子弹的爆炸声写个不休,我们也应该写。我昨晚看完这本,非常震惊。我们中国人遭受了百年苦难,也应该大写特写,我也会写。”齐邦媛提到的就是她准备写的自传。
“哈哈哈,一民还会有更多不错的。”钱锺书看了一眼台下的刘一民。
李敖笑着望向钱锺书:“钱大师,我也有一部历史背景的在写,等写好了,到时候请您或者齐大姐帮我翻译成英文。”
台下顿时乐了,交流会慢慢变成书迷见面会了。清华教授冯至提起了中国文学在英语翻译中的技巧和感情转换问题,认为中国文化背景复杂,很多东西没办法直接翻译。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