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1章 老谋子上门请教(7千字)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01章 老谋子上门请教(7千字) (第2/3页)

   “除此之外,我听说岛上正准备邀请何凤山上岛,咱们也准备同时发出邀请。”穆青说道。

    “好啊,到时候我得拉着何凤山先生到《青年夜话》聊聊天,我们正缺这类的内容。”

    刘一民当场在穆青的办公室里给何凤山写了一封信,等新华社记者抵达美国的时候交给他。穆青预计派出两名熟悉国际新闻业务和一名熟悉国内新闻工作的记者抵达美国,与新华社驻美国分社的记者一起完成这次采访。

    “一民,听社里的同志说,你前两天找过我,是跟我商谈联合培养的事情吗?”穆青好奇的问道。

    联合培养提出来后,刘一民一直在忙活着其他事情,进度并没有实际推动。

    “有这件事情,也有另外一件事儿。”刘一民打开放在沙发旁的皮包,将朱父和其余两名教授合写的论文拿了出来:

    “您看下这篇论文,讲的是我们国家汽车产业过去、目前和未来发展问题。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大产业,现代化交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

    我觉得这篇论文写的非常有见地,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汽车企业发展或者是合资建设都很有用。内参是咱们新华社在编撰,我向您推荐一下这篇论文。”

    穆青听完后好奇地从刘一民手中接过论文:“这是北理工教授写的?”

    “不瞒您说,这是我岳父的论文。但是我绝对没有走后门的想法,我认为这确实是一篇优秀论文。我岳父跟另外两名教授亲自去参观了东北、燕京和武汉的汽车制造基地,还去了合资厂。对目前汽车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了解,结合了国际上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穆青听刘一民说完,正色道:“好,我看看。北理工大学的教授,水平肯定是没问题。其实国家现在正缺这种结合实际的研究文章。”

    穆青戴上眼镜,认真阅读起了论文。刘一民看到穆青桌子上摆着几份外媒报纸,于是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

    【东方的诺亚方舟——1938年的中国外交官。】

    【《上帝的签证》——中国的《辛德勒的方舟》】

    《辛德勒的方舟》就是后世大家所熟知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1982年一名澳大利亚作家所作,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

    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通过贿赂德国军官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故事。

    国际媒体上的报道也很密集,但大多集中于何凤山救人这件事情。另外还有一些媒体阴阳怪气地表示,这件事情目前并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可能为中国作家虚构,美国书商找了一名中国人配合炒作。

    刘一民看到后都气笑了,一会儿得交代一下,新华社记者抵达美国之后要协助何凤山提供更多的证据,顺便骂一骂这些阴阳怪气的媒体,给他们扣一个“同情纳粹”的帽子。

    你们的鱿爹会治你的!

    看完关于何凤山的报道,刘一民将目光集中在了《绿皮书》的报道上。目前《绿皮书》全球票房超过三千万美元,北美票房单日增长超过五百万美元。

    电影票房分析师不断地调高预期,而投资人看到电影市场表现这么好,经商议后立即增加针对《绿皮书》的宣传预算。

    经费到账之后,各种宣传海报树立在各大电影院周围,电影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和采访片段不断出现在报纸杂志或者电视之上。

    剧组的主创人员集体到马丁路德.金纪念广场送鲜花,表达对于种族平等的美好愿望。

    “弗兰克对于电影宣传有一套!”刘一民忍不住笑道。

    刘一民的笑声打断了穆青,他将论文放下说道:“我虽然不是理工科,也没有汽车行业工作经验,但我个人在采访的时候,去过汽车公司,对他们多多少少了解一点。

    我个人觉得朱教授和另外几名教授写的非常不错,但我还得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文章复审一遍。一民,你知道发在内参上的文章需要慎之又慎,他们关系到领导同志的决策啊!”

    “我明白。”

    穆青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发表到高官可以阅读的内参上,至于最高级别的内参则还不够格。

    新华社编撰的内参级别分好几种,不同级别的内参对于阅读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

    穆青觉得可以,但也没说死,留了一个转圜余地。

    “一民,你老丈人不错嘛,年龄不小了,还对学术研究这么执着。”

    “我这岳父平常喜欢写点东西,但是呢写的.咳.所以啊,我就建议他多写写论文。咱们国家现在正在发展工业,理工科教授有用武之地。为工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提供指导,这比写强。”

    穆青听刘一民咳嗽一声,就知道他这老岳父写的东西定然是不能看。

    “穆老,您这次出去考察有什么收获?”刘一民将手中的报纸放在了一边。

    穆青瞥了一眼报纸上的内容:“《绿皮书》票房这么好,你小子这次又要赚不少钱了。这次深入基层,主要是去找一些典型,不仅包括正面典型,还包括反面典型。

    找正面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找反面典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在成功的背后都暴露出不少的问题。这些稿子接下来会陆续见报,到时候你好好看。”

    穆青拿出自己拍的照片跟刘一民分享,穆青去了贫困的农村,也去了通过村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农村、去了国营工厂也去了私营工厂。

    上午十点,穆青谈起联合培养的问题,新华社上下的意见是刚开始做这件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小规模实验,等效果好了扩大培养规模。

    “我有一个建议,新华社联培班的学生大一大二正常上课,到了大三选拔一部分学生加入联培班,进行额外的实践和理论培养。

    这种小规模联合培养,既能满足新华社对于人才的需要,也能够降低新华社经费压力,您觉得呢?

    要是以后效果好,燕大高考招生时专门给新华社列一个招生计划!”

    穆青考虑了一下刘一民的意见,新华社第一次提出联培带有试验性质,要是真让他们拿出大笔的经费,他们也牙疼。

    “不过新华社还要跟燕大中文系、燕大谈,毕竟是燕大的学生,不是我们文研所的学生。”刘一民说道。

    “行,到时候我们亲自派人去燕大谈!”

    中午,刘一民又被穆青拉着去家里吃了一顿饭。吃完饭后,他没有久留直接回了四合院。

    喜梅告诉刘一民,《人民文艺》编辑崔道逸在家里等了一上午,没有等到人就回去了。

    “崔师兄,他找我干什么?”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喜梅解释道:“我问了,崔编辑说没啥事儿,就是《人民文艺》这一期销量好,想过来给您报报喜,聊聊天。下午他要去外地约稿,就只能先走了。”

    “行!”

    算了算时间,刘一民跟崔道逸也很久没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