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余桦:“我也想牛逼!” (第1/3页)
《猪仔》前半部分描述抵达古巴前的这段行程,将殖民者凶残无情和被抓到船上劳工的茫然无措、恐惧、疾病、死亡表现出来。
通过对比,显示出劳工暗无天日的生存境况。但同时在死亡和绝望中还要铺垫劳工的反抗精神,不过在开始部分不过多描写,多用暗示和对话表现出来。
后半部分则是抵达古巴后的生活,在疾病和饥饿里幸存下来的华工被转手卖到古巴的甘蔗园,他们顶着加勒比海的海风和太阳、在农场主的鞭子下如牲畜一样劳作,他们没有休息,只有工作。在工作之外,则是无处不在的死亡
当这批中国劳工逐渐熟悉当地的环境后,林家兄弟(林阿水、林阿华)通过实力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逐渐赢得甘蔗园里劳工的信任。
他们不像北美甘蔗园里的黑人一样,只将希望寄托于上帝或者白人殖民者的怜悯。
他们知道在海外必须团结起来,在亲身经历苦难和认清农场主和殖民者的残暴之后,每个人都变得富有牺牲精神。
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他们表面温顺,私下互相掩护,砍甘蔗则成为了他们练兵的手段。他们把甘蔗当成殖民者和农场主,下手毫不留情。
农场主哈维尔残暴不仁,每天骑着高头大马上带着猎枪和皮鞭耀武扬威,将劳工当做甘蔗园里的猎物,不过为了不伤到自己的财富,往往选择用子弹“描边”逗弄劳工,稍微不顺意则是皮鞭招待。
他也为自己有一群温顺的劳工而得意,而他朋友的种植园则时不时传出来暴动的消息。
正当他志得意满之时,甘蔗园里所有的中国劳工,在黑暗中睁开了双眼,眼睛里闪烁着复仇的火焰。他们流进仓库拿到平时使用的镰刀,像鬼魅一样遛进农场主和管理者的房间。
在他们不可置信的眼神中,砍下了他们的头颅。
他们夺走农场主的枪支和弹药,帮助周围甘蔗园华工获得解放,高喊着自由的口号冲进殖民者所占据的城市,用生命去推翻殖民者的统治。
西班牙殖民者疯狂调集军队,最终以林阿水为首的劳工全部战死在了通往自由的道路上。
但结尾通过其它劳工在得知这一事件后的表现当做隐喻,暗示离追求自由的下一次斗争不会太远.
写作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表达方式,但糅合了浪漫主义和意识流。用浪漫主义表达了中国劳工对自由的向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意识流多在描写劳工的精神世界,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内心活动和现实对比,关注劳工的个体生存困境。
刘一民先将整个故事勾勒了一遍,并提前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描绘出来,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傍晚,将晚饭做好之后就离开了四合院。饭桌上,杨秀云一个劲儿地夸赞着喜梅做饭好吃:“是个好丫头,心灵手巧,那个叫梁向东的娶到喜梅,真是八辈子攒来的福气。”
喜梅年纪小,在家里虽然是做保姆,但杨秀云和她相处的日子,几乎把她当做了自己半个女儿。
刘家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是杨秀云的遗憾。以前要不是因为穷,杨秀云还动过收养个姑娘的念头。
为什么杨秀云和喜梅能够相处融洽,这跟杨秀云的‘想要女儿’心理分不开。在平常相处或者干活的时候,杨秀云从来没有刻意刁难过喜梅。
刘一民和朱霖刚开始还担心两人相处不愉快,后来发现完全没这方面的顾虑。杨秀云在燕京实在无聊的时候,喜梅还会唱两段豫剧帮她解闷。
“妈,您在老家的时候,喜梅也一直念叨着您呢!”朱霖笑着咬了一口馒头,麦香味顿时萦绕在舌尖。
杨秀云听到这话,心里面更美了,忍不住说道:“要是喜梅是老三就好了,儿女儿女,有儿也得有女啊。”
“好了,赶紧吃饭,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想着要闺女。”刘福庆忍不住打断了杨秀云的话,用手揉了揉刘雨的后脑勺:“来,多吃点饭。”
刘福庆分别给刘雨和刘林夹了一个鸡腿,心里感慨要是孙子再多点就好了。刘福庆也有让刘家枝繁叶茂的愿望,毕竟在农耕时代,孩子就意味着生产力。
但是他也知道现在不可能了,老大和老二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干部,他也只能将这遗憾放在心底。
等吃完饭,二老抱着两个小家伙走到胡同里看星星。下午梁大妈从他们手里接过香油,晚上特意炸了点酥肉在巷子里等着他们。
收拾完厨房之后,朱霖走进书房,看到刘一民正在写作,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笑容。
她不动声色地走到一旁坐下准备看书,抬头发现墙角的蚊香已经燃烬,于是又重新点上一盘。
朱霖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布莱希特戏剧选》,布莱希特是德国剧作家,对马列主义深有研究。
另外他十分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哲学以及老子、墨子、孔子,并将他们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戏剧创作之中。
德国纳粹执政之后流亡海外,1940年流亡之时曾写了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话剧《川省好人》,开头以中国神话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