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全国高校真没有“刘家帮” (第3/3页)
“那你可要学好了,我回头把我以前写的教学笔记借你看看。讲的不好,可别说是我教的。”刘一民打趣道。
“哈哈哈!”他们这一群人的笑声格外引人注意。
回去的路上,闫真走到刘一民旁边说道:“又要分别了,还真舍不得。”
刘一民拍了拍闫真的肩膀:“铁打的文研所,流水的兵。”
文研所里,闫真跟这群人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平常还帮着处理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他们之间的感情估计比跟刘一民还深。
“一批批文研所的学生从各大高校来,又回到各大高校去。现在别人都说,以后的全国中文系老师都是从咱们文研所出去的。”闫真说道。
“有人真他妈会嚼舌根,这不是毁我吗?”刘一民忍不住爆了粗口。
现在能这样说,以后就能说中国中文教育界存在一个“刘家帮”。
三天后,一群人重新回到了燕京。刘一民将几位教授对受训老师的评价表收集在一起,经过综合计算系数后,形成了一份最终评价。
“希望大家客观看待这份评价,认真对待接下来的工作、生活,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文研所的经历或许不会让大家以后的日子里熠熠生辉,但是一定会成为大家难忘的记忆。
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来信跟我探讨。”
听到刘一民的话,一些女学员甚至抹起了眼泪。
刘一民让闫真将评价表发放下去,随后又跟大家在燕大拍了一张合照。
接下来还有一个月时间,刘一民让他们不用忙于学习,好好看看燕京,深入社会,观察一下社会的变化。
8月初,黄祖默的电话经过几番周转,终于打到了北戴河。
“一民,《一个人的朝圣》在北影厂已经剪好了,你什么时候过来看看?”黄祖默激动地说道。
“剪好了?老黄,你什么时候到的燕京?”刘一民问道。
“拍摄好之后我先回了沪市一趟,最近半个月都在燕影厂忙着剪电影。跑到四合院,朱霖同志说你去北戴河了,我给作协打电话才要到了创作之家的电话。”黄祖默解释道。
从黄祖默的话里,刘一民听出他很想让刘一民尽快看到这部电影。于是刘一民决定,明天回燕京一趟。
抵达燕京厂后,黄祖默和焦晃激动地搂住刘一民的肩膀。夏天拍摄,黄祖默和焦晃都晒黑了许多。
“等事情好了,你们两个也先别急着回沪市,去北戴河休息一阵子再回。”
两人见刘一民如此盛情,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不过得等到电影完全过审才去。
还没到审片室,汪阳快步走了过来:“一民,北戴河休息的怎么样?走,咱们一起去看看。”
“汪厂,你看过了吧?觉得如何?”刘一民笑着问道。
汪阳推开审片室的门:“我觉得很不错,黄导经过《忠犬八公》的历练,从画面、色彩到台词,我都觉得不错。就是有一点,选景选的都是很漂亮的,除了在表述主人公沮丧心情时,才会出现一些衬托沮丧的镜头。”
刘一民拍了拍汪阳的肩膀:“美好的故事,当然要用美好的镜头。文艺片嘛,镜头里要把文艺表现出来。”
汪阳嘟囔了一句:“就是有点太特么文艺了,我怕观众觉得假!”
“我看看。”
在两人对话的时候,黄祖默抿嘴笑而不语装作十分淡定的样子,其实内心十分忐忑。
要送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审核推荐,他最怕国内相关部门不认可,不推荐。
刘一民和汪阳坐下后,后面的放映员正式放映。
初始的镜头是在一处公寓拍的,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楼下晒太阳,邮递员将一封信放在了他的面前.
随着信封的展开,电影也正式开始。
故事平淡,但在剧情表现的时候并不平淡。黄祖默和焦晃在电影里将众人的不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开篇戏剧冲突拉到最高,吊足了观众胃口。
如果开篇戏剧冲突平淡,接下来整个故事就味同嚼蜡,开头跟美剧的表现手法一样。
跟相比,电影删除了许多故事片段,只保留了戏剧性强和能让整个故事升华的剧情。
焦晃将一名老人的倔强、迷茫、疲惫和感悟表现了出来,从体态和表情就能看出一名老人的心路历程。
剧中最高潮的部分,则是见到老友的片段。两名老人互相拥抱在一起,诉说往昔历经岁月沉浮的友情。
“黄导,拍的不错嘛,这次电影的色彩比以前调的好多了。”
黄祖默笑道:“弗兰克导演教会了我很多,回到美国后还给我寄来了好几本汉语版的导演相关从业书籍。”
“一民,你觉得能直接报上去吗?”汪阳问道。
“有几个地方需要修改一下,中间紧凑性欠缺。文艺片的故事进度本身就很慢,不能让观众过于感觉无聊,要不然观众就要睡觉喽。”
刘一民将自己刚才记下来的片段递给黄祖默以供参考。
黄祖默让放映员重新回放,跟汪阳商量一下修改的必要性。
众人最终决定剪掉一些无意义的台词和空镜头,这部分剪完之后,预计整体的长度将缩短到一百二十分钟。
汪阳询问刘一民觉得这部电影在国际电影节A类里面有没有竞争力。
“我觉得可以找偏向文艺片的电影节。”
“后半年的电影节有威尼斯、夏威夷,东京电影节,我们纠结于去哪一个。”
ps:今天一章,晚上身体又难受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