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1章 内地来人(求月票推荐票追读)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11章 内地来人(求月票推荐票追读) (第1/3页)

    “对!就是这个意思!”陈秉文赞许地点头,“可口可乐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威力!

    它让我们能够以最低的资本投入、最快的速度,撬动整个东南亚市场!

    林文雄的南华贸易,就是我们在新加坡的‘特许分销商’。

    现在,我们要把‘灌装’这一环也纳入进来,形成完整的‘特许经营链条’!

    新加坡是我们的试验田和样板间。

    一旦灌装厂这一环成功,这套模式立刻就可以复制到马来西亚和印尼!

    在吉隆坡、雅加达,寻找当地有实力、有信誉的合作伙伴,授权他们成为我们的‘特许灌装商’和‘一级特许分销商’。

    我们提供浓缩粉、品牌授权、技术标准、市场策略。

    他们负责投资建厂(或改造现有厂)、本地生产、渠道深耕、市场销售!

    我们赚取浓缩粉的利润和品牌授权费。

    他们赚取加工费和分销利润。

    市场越大,我们卖出的浓缩粉越多,品牌价值越高,利润越丰厚!

    他们卖得越多,赚取的加工费和分销利润也越多!

    这就是双赢!这就是良性循环!”

    方文山已经完全理解了陈秉文的战略意图,兴奋道:“陈生,这确实是最适合我们快速扩张的模式!

    既能保证我们对品牌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又能最大化利用本地资源和资本!

    而且,新加坡的成功案例,就是我们最好的招商说明书!”

    “没错。”

    陈秉文回到办公桌前,总结道:“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卖饮料,而是搭建一个平台,制定一套规则。

    让东南亚本地的‘地头蛇’们,心甘情愿地加入我们的体系,在我们的规则下,共同把‘脉动’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我们提供‘浓缩粉’和‘品牌’这两把金钥匙,他们负责打开各自区域的市场大门!

    我们赚取核心利润,他们分享市场红利!

    这才是真正的商业帝国之道!”

    “陈生,我完全明白了!”方文山点点头,“我这就去制定一套《东南亚特许经营模式实施方案》和全套合同范本!”

    时间进入十一月。

    港岛的天气依旧闷热。

    傍晚,陈秉文回到金都花园家中吃晚饭。

    饭桌上,汪巧珍一边给陈秉文夹菜,一边说道:“阿文,你最近听广播电台没?

    听说南越那边不太平啊。

    好多华侨被赶出来,没吃没喝的,造孽啊.”

    陈国富放下筷子,叹了口气:“今天去深水埗老铺,听街坊说,观塘码头那边来了好几船人,拖家带口的,行李都没几件,看着就可怜。

    好像就是南越过来的。”

    陈秉文夹菜的手微微一顿。

    南越?

    驱逐华侨?

    他脑中瞬间闪过前世记忆片段。

    “爸,妈,具体怎么回事?”他不动声色地问。

    “报纸上也没细说,”陈国富摇摇头,“就说那边政策变了,好多做生意的华侨被没收财产,赶出家门。

    有些人不肯走,听说还唉!”

    汪巧珍叹气道:“作孽啊!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折腾人!

    那些华侨在那边几十年,家业都在那儿,说没就没了.”

    陈秉文默默听着,心中了然。

    历史的车轮,正碾过1978年的节点。

    某个不听话的小朋友,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笑着安慰父母:“爸,妈,别太担心。

    港府和国际社会不会不管的。

    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话虽如此,他心中却多了一丝警惕。

    接下来一段时间,港岛会涌入大量来自南越的华侨难民。

    陈秉文深知,这不仅是人道主义危机,也可能孕育着不安定因素。

    饭后,陈秉文回到书房,拿起桌上几份当天的报纸。

    《星岛日报》国际版角落,一则不起眼的短讯印证了父母的话:

    “南越当局收紧外资及私营经济政策,部分华侨商人资产遭查没,引发离境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