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校企联合(求月票推荐票追读) (第3/3页)
一早,陈秉文便让秘书阿丽通知周志远和法律顾问顾永贤,准备前往港岛理工学院。
车上,周志远显得有些沉默,不时整理一下领带。
他没想到陈秉文会特意叫上他一起。
顾永贤则在一旁默默检查着捐赠协议和相关法律文件的副本,确保万无一失。
理工学院礼堂,捐赠仪式简单而隆重。
校长亲自出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陈记食品的社会责任感和陈秉文先生的远见卓识。
当陈秉文将那张二十万港币支票递交给校长时,台下掌声雷动,闪光灯频频亮起。
仪式结束后,食品科学系主任张教授热情地邀请陈秉文一行参观系里的实验室。
在参观过程中,几位与周志远相熟的教授围了过来。
“老周!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用力拍着周志远的胳膊,羡慕道,“在陈生那里,可是真正做大事了!
听说你们的产品都卖到南洋和日本去了?不像我们,整天还是围着论文和那几个老课题打转。”
另一位较年轻的副教授也凑过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周教授,你们陈记还缺不缺人?
搞应用研发的,像我这样的有没有机会?”
周志远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说道:“李教授、王教授说笑了,都是陈生给平台,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
在陈记,确实更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能把想法快速变成产品,看到市场反馈,这种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他话没说满,但那份“学以致用”、“成果落地”的充实感,让几位老同事听得眼神发热,心中五味杂陈。
张教授趁此机会,将陈秉文请到一旁,诚恳的说道:“陈生,不瞒您说,我们系里在食品基础研究方面,还是有相当积累的。
比如风味化学、食品胶体、热处理工艺、包装材料这些领域,都有专门的实验室和教授团队。
如果陈记在研发过程中,有什么需要前沿理论支持或者需要攻克的基础性难题,我们非常乐意提供帮助。
我们的教授、学生都可以以合作项目的形式参与进来。”
他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陈秉文的反应,继续说道:“而且,我们每年都有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如果陈记有研发人才的需求,我们绝对优先推荐最顶尖的学生过去!
我们希望能和陈记建立一种长期、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
听了张教授的话,陈秉文心中瞬间闪过几个念头。
此时,他正需要一个可靠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外部研发力量,分担部分基础性、耗时长、需要大量理论支撑的研究任务。
从而解放周志远团队的核心精力,专注于关键产品的快速迭代和核心技术攻关。
随着脉动速溶浓缩粉第二次风味优化成功,接下来研发中心将逐步开展纸杯奶茶项目。
这东西看似简单,一杯奶茶而已,但真要实现工业化、标准化、风味优化、长时间保鲜。
涉及的热力学、胶体化学、风味化学、包装材料学甚至机械设计等学科知识一点也不少。
单靠陈记自身的研发团队,可能会进展缓慢。
所以,张教授提到的合作模式,正中陈秉文下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