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0章 音乐的舞台从不需要过度营销。  文娱:你就是这么玩音乐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00章 音乐的舞台从不需要过度营销。 (第1/3页)

    李灿一行人对专业话题的讨论并没有占据太久的片场。

    大概也就一分钟不到,寥寥的几句话。

    但这几句话的信息量却属实令观众大脑有些过载,仿佛每说的一句话都游离在认知之外。

    【听不懂,听不懂啊!】

    【有没有吊大的解释一下?】

    【音乐是理性的?啊?!】

    【这跟二律背反又有什么关系啊?】

    【不是,二律背反是什么啊?!】

    短短的一个小片段,被不少网友们反复观看了几次。

    最终还是确定。

    吗的,是真听不懂。

    但自古弹幕出大神。

    很快,便有观众在弹幕里进行了解释。

    【二律背反,用一个简单但不太恰当的方式举例,你和另一个人吵架,他觉得你说的是正确的,你也觉得他是正确的,但你们两个在共识下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理论矛盾,放到一起相悖了。】

    【同一个问题用纯逻辑推导,得出了完全相反的两个结论,这种违背了矛盾律基本逻辑的情况证明人类的理性其实是有限的,需要实践去进行理论的统一。】

    【放在探索音乐边界上便是如此,因为任何学科都会建立在边界之上,探索边界很危险,极其容易先验幻相,瞎用已有逻辑套上去大概率出现错误,甚至是二律背反这种相悖的理论现象。】

    【至于音乐是理性的,这个更简单,作为欣赏者,音乐是感性的,并不了解其构成与成因便能通过联觉感受音乐的美与表达,但从创作者来看,音乐的一切却都是有着如自然科学一般的规律,是一种纯粹理性且抽象的过程,通过理性去表达感性。】

    【大概就是,音乐家通过理性的逻辑创作去表达感性,但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时,由于人情绪与感情的复杂性,导致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难以被具体化,就会产生音乐在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之间的辩证话题。】

    【因为,运用理性去欣赏更感性的作品,会在想象力与联觉上受到限制,可若是运用纯粹的感性欣赏一些抽象的,理性的作品,却又会无法理解作品,这就涉及到了音乐的发展与传播理念。】

    【音乐家会公认音乐源自于理性,表达感性,但走到后面,就会出现抛弃感性,纯粹追逐理性或是完全交给感性的两种理论流派,这和二律背反有些近似,但不完全是,因为在音乐里,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虽然存在,但没有那么严重,所以温妮会说“像”。】

    就算有了解释。

    网友们看着还是有些懵圈。

    大脑尖尖开始思考。

    终于,越来越多的网友抓住了关键词。

    【《走到一定水准》,灿哥的意思是,大部分音乐人都达不到这个水准,所以可以不用理解。】

    【《现象之外理性只能无知》,但没几个人能走到现象之外。】

    【懂了,抽象的李灿选择玩抽象的表达。】

    【我也懂了,管他因为啥呢,我听爽了就行。】

    【虽然这次DP乐队的节目玄乎了一点,但我就是感觉这表演有点过于炸裂,虽然我说不出炸裂在哪,或许这就是感性吧。】

    【卧槽那吉他是真的飞了,一想起来我就激动。】

    【只有我在激动于结束前的那个小号吗,吗的听不懂但莫名其妙有种泪目的感觉。】

    既然想不通,那就不想。

    网友们乐于转换思维。

    这是最朴素的市场反应。

    如果作品能够感染人,让人觉得炸,那自然会有人愿意深入了解一些动因。

    但如果作品惨不忍睹,完全不行,就算在艺术这一块描绘的天花乱坠,大部分网友也是不会买账的。

    作品的深度内核,可能没那么关心。

    但那足以奠定吉他女神的表演却深入人心。

    “所以,你们DP的这次演出,更想通过理性的,抽象的内容,去表达一种很复杂的感性内容的同时,进而在哲学思想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也正因如此,才会选择无主唱的表达方式?”

    郑杰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下意识的便这么问了起来。

    毕竟,在《Ego Death》吉他最后段落的歌唱性表达中,运用了不少超前的演奏理念。

    比如在噪音运用上的延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