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0章 世界之变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40章 世界之变 (第1/3页)

    枪声断断续续整整持续了将近四十八小时。

    这短短两天,对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而言,却如同经历了一个世纪般的漫长与煎熬。

    当戈氏再次出现在电视镜头前时,尽管他竭力解释自己是在克里米亚被“软禁”,并谴责了“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非法行为,但他在国家最危急关头“失联”和“无能为力”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在民众和许多精英看来,他已然成了一个优柔寡断、无法掌控局面的无能之人。

    他的政治生命,在这场未遂政变中,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取而代之的,是叶氏个人威望的空前膨胀。

    站在白宫前坦克上发表反抗演讲的那一幕,通过电视信号传遍了全世界,也刻进了每一个苏联人的心里。

    在那一刻,他被塑造成了捍卫民主、反抗暴政的英雄,声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顶点。

    这段被后世反复剖析的“历史事件”,秦远自然了然于胸。

    因为后世的纪录片,以及各种自媒体揭秘,都反复研究过这次“世界之变”。

    为何称为世界之变?

    因为正是因为这一次政变,让整个世界的时间线都发生了变化。

    全世界都搞不清楚,明明必赢的局面,怎么就被翻盘了。

    一开始,紧急委员会宣布掌控国家权力的时候,是得到了一大票人的支持的。

    看看它的参与者,副统领亚纳耶夫、经济主管帕夫洛夫、国防委员会副会长巴克拉诺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安全委员会会长克留奇科夫、农业、工业、办公厅

    这些人,几乎控制着苏联国家安全的全部强力部门。

    而在他们宣布接管苏联的第一天,也得到了苏联十几个军区,以及十几个加盟国的承认和站边。

    而苏联百姓们,或许是因为无论是穗宗还是勋宗都是政变上台,所以对于国家的这场动乱并不关心。

    而西方媒体也预测,这次政变将极有可能获得成功。

    但这种顺利只存在了一天。

    随着叶氏出现在红场,发表了那场演讲之后。

    形式急转直下。

    莫斯科市长以及圣彼得堡市长两大关键人物的表态,以及众多政客选择站边叶氏之后。

    原本支持紧急委员会的军区、加盟国统统转向。

    而那些开进了莫斯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