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4章 大事不断,聚焦莫斯科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44章 大事不断,聚焦莫斯科 (第2/3页)

度最为热切。

    而这对于秦远而言,无疑是意料之外的契机。

    过去他向海外转移资金,进行抵押贷款,多是通过花旗银行作为中间人进行操作。

    现如今,随着远东国际银行的崛起,花旗早已将其视为潜在威胁,双方关系虽未彻底破裂,但最初的蜜月期已一去不返。

    富国与兴业在国际银行业的地位与花旗旗鼓相当,若能达成合作,将为远东集团打通新的国际资金通道,实现真正的互惠互利。

    更何况,这两家比秦远更着急。

    他们刚摩拳擦掌准备在苏联大干一场,一纸来自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内部公约,如同冷水浇头。

    该公约规定,将各国银行向苏联政府进行贷款的权力收归国有,严禁任何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旗下银行向苏联进行贷款。

    目的为何?

    自然是想要利用贷款问题,对即将成立起来的新一届苏联新政府讨价还价,换取到更多的在苏利益。

    现如今的苏联所暗藏的利益,是个人都能看到。

    无论是各种矿产,还是仅次于海湾地区的石油储备。

    都让那些矿业财团、石油公司眼热不已,一个个都跑来想着通过银行的渠道,在苏联分一杯羹。

    这种发生在殖民地时代的金融把戏。

    如今,竟然发生在了1991年,在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身上重演。

    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不过,这道禁令针对的是对苏联政府的贷款,对于在苏的非政府机构,尤其是像远东集团这样背景复杂、潜力巨大的“民营企业”,并不在其中。

    瞬间,秦远和他掌控的金融命脉,价值倍增。

    八月底的十天里,兴业和富国银行的尽职调查团队像梳子一样,细致地梳理了远东国际银行乃至整个远东集团的资产状况。

    调查结果让他们既震惊又兴奋。

    他们发现,秦远在苏联政商两界编织的关系网之深、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力之强,远超他们最初的想象。

    其价值,绝不仅仅是一家银行那么简单。

    于是,合作意向迅速升级。

    一个大胆的融资方案被摆上了谈判桌:富国银行与兴业银行联合出资二十亿美元,收购远东国际银行50%的股份。

    消息一出,石破天惊!

    整个莫斯科金融界为之哗然。

    二十亿美元!仅仅为了控股一家成立不到一年、资产规模远未达到如此估值的银行?

    如果说,投资的是远东集团,那他们并不意外。

    可这仅仅只是远东国际银行啊!

    奥恰科夫饮料厂的生产线轰鸣作响,空气中弥漫着麦芽和糖分的甜香。

    秦远在陈建华和伊万的陪同下,巡视着新投产的可乐生产线。

    他拿起一瓶刚下线的、贴着崭新标签的“远东可乐”,尝了一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