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秦远所写的三篇文章,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1/3页)
对于办报,秦远并不是心血来潮。
而是早就有过这个想法。
如今这个曾锦谦的出现,只是应了这个契机。
他逐一说道:“我军府初立,百业待兴,需要各类匠人、文书;军队需要扩充精锐;地方政府需要廉洁干练之吏员。”
“报纸,就是让所有人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机会在哪。”
曾锦谦深以为然,点头道:“殿下思虑周详,但,若仅止于招工募兵,恐流于俗务,格调不高,难以持久吸引士人学子目光。”
“自然不止于此。”秦远颔首,抛出了一个更惊人的设想:“所以,这第二板块的核心,便是科举!”
“科举?”曾锦谦眼中闪过难以掩饰的讶异。
他万万没想到,秦远在仅据两府之地、强敌环伺之际,竟已考虑到开科取士这等定鼎天下后方才大兴的举措。
这未免有些……过于超前了?
他心中疑虑,但并未宣之于口,只是凝神静听。
“是的,科举。”秦远看穿了他的心思,淡然一笑,解释道:“我光复军欲开‘求贤科’,不考八股,而是考较实务策论、算学格致,乃至农工水利之识,广纳天下实用之才!”
“报纸可先行刊载考试大纲、范文示例,供学子参习备考。我意已决,待年底局势稍稳,便在福州举行光复军第一次遴选考试!”
在福州考试?
曾锦谦心中一震。
这岂不是说,光复军要在三四月之间便要拿下福建全境?
此等雄心魄力,让他一时心潮澎湃,几乎忽略了秦远后续的话语。
直到秦远的声音再次清晰传来,才将他从震惊中拉回:“其三,便是税赋新政详解。”
“报纸需将我光复军颁布的《减租减息条例》、征兵优抚之策、废除苛捐杂税之令,逐条逐句,用浅白语言向民众解读透彻。”
“要让他们明明白白知道,我们收了什么税,为何而收,比清廷轻了多少,他们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公开透明,方能取信于民。”
“其四,世界见闻。”
秦远的声音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力量,“可摘录或撰写一些浅显的农桑知识、卫生常识,甚至可介绍泰西列强之科技、制度,海外万国之风情,让长期闭塞的国人知道,天下之大,神州之外尚有广阔天地,破除井底之见。”
“其五,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秦远语气转沉,“当下局势之真貌。”
“清廷如何横征暴敛,官场如何腐败,天京洪氏如何内斗不休,我军光复某地、清军某部败绩……皆可择要刊载。”
“我们要说的,是经过核实的真相,是与《京报》截然不同的声音!”
这一番话,如同在曾锦谦面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原本以为只是办一份类似官府邸报的文书,万万没想到,秦远所图,竟是如此深远宏大!
这哪里是一份报纸?
这分明是教化之器、舆论之喉舌、争民心之利器!
它要打破千百年来士大夫阶层对知识的垄断,直接将光复军的理念、政策乃至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呈递给尽可能多的民众。
曾锦谦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他再次看向秦远时,目光已截然不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与一丝兴奋。
他深深一揖:“统帅之见,振聋发聩!锦谦……愿竭尽所能,试办此报!”
“只是,此报何名?又该如何刊印发行?还请统帅示下。”
秦远见他领会了自己的意图,眼中露出满意之色,知道此人可用。
他沉吟片刻,道:
“名称嘛……便叫《光复新报》吧。”
“寓意光复华夏,开启新篇。”
“至于刊印,先寻城中可靠印书坊合作,务必保证清晰、量大。”
“发行之初,可于府城、各县要道张贴,并安排一些流民乞儿进行售卖,一个铜板一份。”
秦远很清楚,免费的东西是不会受人重视的,人性就是如此。
当下最关注光复军动向的,不是那些底层百姓。
而是城里的商户富豪,是乡间的地主豪强。
所以他特地标明最基本的价格。
但同时,对于广大黎庶,他又有另一个标准。
“另外,你还要组织军中识文断字者,在市井、乡间,为百姓宣读讲解,让他们知道我们光复军的种种政策!”
秦远补充道。
“是,锦谦领命!”曾锦谦郑重应下。
看着曾锦谦退下时略显急促却坚定的步伐,秦远目光深沉。
“开启民智,任重而道远啊!”
他很清楚,不管是何种年代,舆论阵地这东西,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光复新报》便是他在这旧世界的纸张上,立起的第一面思想战旗。
这是在刀光剑影之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