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大乾边境战事忙(一) (第2/3页)
抵抗。一名守军小校挥舞着长枪,连续刺倒两名狄人骑兵,却被身后的一名狄人骑士用弯刀砍中了后背。他踉跄着向前走了两步,回过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长枪刺进了那名骑士的胸膛,随后便倒在了血泊中。
城墙上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狄人骑兵不断地向着城墙发起冲锋,城墙上的士兵则用弓箭、滚木、礌石奋力抵抗。萧策始终站在城墙最前沿,指挥着士兵们作战。他的铠甲上已经沾满了鲜血,有敌人的,也有自己的。亲卫陈武几次想劝他退后休息,都被他拒绝了。“身为将领,岂能临阵退缩?我若退后一步,士兵们的士气就会低落一分。”
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夕阳西下,将战场染成了一片血红。狄人骑兵损失惨重,尸体和战马的残骸在城墙下堆积如山,鲜血顺着城墙流淌,在地面上汇成了一条条红色的小溪。大乾军队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城墙上的士兵伤亡过半,很多人已经精疲力尽,但他们依然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兵器,警惕地盯着城外的狄人。
狄人的首领见久攻不下,又损失了大量兵力,终于下令撤军。看着狄人骑兵渐渐远去的背影,城墙上的士兵们并没有欢呼,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脸上写满了悲伤和疲惫。萧策走到城墙边,望着远处的荒原,心中明白,这只是一场开始,更大的战斗还在后面。
夜幕降临,雁门关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城墙上,士兵们借着微弱的月光,抓紧时间修补城墙,清理战场。萧策回到中军大帐,脱下沾满血污的铠甲,露出了身上几道深浅不一的伤口。军医连忙上前,为他清洗伤口,敷上草药。
“将军,今天一战,我军伤亡两千余人,狄人伤亡估计在五千以上。” 陈武走进大帐,脸色凝重地汇报着战况。萧策点了点头,眉头依然紧锁:“狄人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的主力还在,明天很可能会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我们的兵力本来就不足,现在又伤亡了这么多人,恐怕难以抵挡。”
“那太原府的援军呢?什么时候能到?” 陈武问道。萧策摇了摇头:“快马传信到太原府,一来一回至少需要三天时间,就算总兵大人立刻派兵,援军赶到这里也需要五天左右。我们现在只能靠自己,撑到援军到来。”
正说着,粮官走进大帐,脸上带着焦虑:“将军,粮仓的粮食只够支撑十天了。今天一战,士兵们消耗很大,若后续补给跟不上,恐怕会影响士气。” 萧策的脸色更加难看了,粮草是军队的根本,若是粮草断绝,就算士兵们再有斗志,也无法坚持下去。“先从将领的口粮中节省一部分,确保士兵们能吃饱。另外,派一队士兵去附近的村庄征集粮食,告诉村民们,等战事结束,官府一定会加倍偿还。”
粮官应声离去后,萧策走到地图前,仔细研究着雁门关的地形。雁门关共有五个关口,除了北口,还有南口、东口、西口和中口。北口已经遭受了狄人的猛攻,虽然暂时守住了,但城墙受损严重,明天很难再抵挡狄人的进攻。他必须重新调整部署,将有限的兵力分配到各个关口,同时还要防备狄人从其他方向发起突袭。
“陈武,你立刻去通知各营将领,半个时辰后到中军大帐议事。” 萧策说道。陈武应了一声,转身离去。萧策揉了揉疲惫的双眼,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远在京城的家人,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安好。但他很快又摇了摇头,将这些念头抛到脑后。现在,他是雁门关的守将,肩上扛着的是数万士兵的生命和大乾边境的安危,他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半个时辰后,各营将领陆续赶到中军大帐。萧策看着眼前这些浑身是伤,却依然眼神坚定的将领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各位兄弟,今天大家都辛苦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狄人主力还在,明天很可能会再次进攻。我们的兵力不足,粮草也有限,形势非常严峻。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守阵地,就一定能撑到援军到来。”
将领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萧策的指挥,与雁门关共存亡。萧策点了点头,开始部署兵力:“李将军,你率领剩余的一千名士兵驻守北口,务必加固城墙,做好防御准备。王将军,你率领八百名士兵驻守南口,南口是通往太原府的要道,绝不能失守。赵将军,你率领五百名士兵驻守东口和西口,防止狄人从侧面突袭。我亲自率领剩余的士兵驻守中口,作为机动部队,随时支援各个关口。”
将领们领命离去后,萧策又对陈武说道:“你挑选一百名精锐士兵,组成一支突击队,今晚悄悄摸到狄人的营寨附近,打探一下他们的虚实,顺便骚扰一下他们,让他们无法安心休息。” 陈武抱拳应下,立刻去挑选士兵。
夜深了,雁门关的士兵们大多已经疲惫地睡去,只有少数哨兵还在警惕地巡视着。萧策站在中军大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心中默默祈祷着援军能早日到来。他知道,明天将会是一场更加残酷的战斗,他和他的士兵们都将面临着生死的考验。
天刚蒙蒙亮,狄人就再次向着雁门关发起了进攻。与昨天不同的是,今天狄人的进攻更加猛烈,他们不仅从北口发起冲锋,还同时对南口和东口发起了进攻,显然是想分散大乾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