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我无法抛弃的”(万字大章) (第1/3页)
苏伊士运河,大苦湖以北。
数名穿着潜水服的“蛙人”从水底浮起,当他们摘下橡胶泳帽时,几缕湿漉漉的金发贴在额前。
这些来自锡安特种部队的士兵刚刚完成了水下侦察任务,他们要确保这段河道没有马斯尔军队设置的诡雷,为后续架设浮桥扫清障碍。
河对岸,锡安第143装甲师的钢铁洪流正在集结,清一色的酋长坦克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这是锡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因其最高指挥官而被称为“耶沙维申部”。
而在他们身后,第162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做好了渡河准备。
数天前,联合王国的卫星曾拍到马斯尔的第二与第三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个长达30公里的缺口,此刻,总参谋部制定的“赛里斯农场”计划正在这个缺口上展开。
第162装甲师与第143装甲师将从这个突破口长驱直入,通过新架设的浮桥绕到马斯尔集团军后方,完成反包围并将进攻矛头直指开罗。
一旦任务成功,马斯尔只能宣布投降。
“为什么总指挥部要把这次行动叫做‘赛里斯农场’计划呢?”
利奥尔中士问道,他的呼吸器还在往下滴水,这个年轻士兵刚刚协助完成了浮桥的最后检查工作。
62师的尖刀部队正以最低引擎声通过浮桥,动作迅捷而安静。
塔玛少尉看着通过浮桥的部队,解释道:“据说这一带原本是马斯尔聘请赛里斯农业专家开辟的农场,那些东方人个个都是种粮好手,硬生生把荒漠开辟成了能种庄稼的良田。”
“赛里斯人?”利奥尔中士有些好奇:“那里的人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我见过日耳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甚至还有非洲的黑人,偏偏没见过东方人!”
“他们的皮肤是黄色的,比我们深一些,又比阿拉伯人浅一些。”塔玛少尉回忆道:“黑头发黑眼睛,个子不算高但很结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勤劳,而且很能吃苦。”
“嘿,需要拉你们一程吗?”有过桥的士兵朝他们打招呼,示意少尉可以待会儿坐他的装甲车。
“谢了,不过待会儿我们还要回对岸,”塔玛少尉朝队伍摆了摆手:“祝你们行动顺利。”
这时对岸亮起车灯信号,三短一长,利奥尔按住腰间信号枪,紧接着又放下了,防水服在腰侧留下湿漉漉的指印。
“见鬼,小心点!”
浮桥突然传来金属扭曲的呻吟,两人同时转头,看见一辆半履带车正小心翼翼地通过接缝处。
不过那辆装甲车最后还是有惊无险地走到了河对面。
利奥尔中士笑道:“我常看西方媒体报道,说赛里斯是落后的'集权主义',是一群未开化的暴民,这样的国家怎么能成为五常呢?”
塔玛少尉摇了摇头:“少看那些联合王国的新闻吧!他们的报道总是充满偏见,习惯性地歪曲事实,只选择符合他们立场的信息。”
利奥尔中士还有些不服气:“那难道他们呼吁国际帮助锡安的报道也是偏见?难道他们说的没有道理?”
“我只是就事论事,”塔玛少尉望着正朝着内陆方向挺进的装甲部队,补充道:“阿拉伯人被征服一次就倒下了,但赛里斯人即使被征服一百次,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的还是同一批人。
你只需要记住一点,纵观三千年历史,从所罗门圣殿到马萨达要塞,锡安战士的足迹遍布三大洲,却唯独在赛里斯的城墙前停下了脚步。
这个民族或许现在还比较落后,但他却蕴含着西方国家永远无法理解的力量。”
————
陆凛有些想家了,想念家里的萝卜丝虾汤。
在中东这个地方想吃海鲜是件难事,行军打仗又不方便保存,新鲜海产更是难上加难了。
现在已经算是秋季了,在沙漠里基本太阳一下山温度就开始直线下降,白天三四十度,但到了晚上就只剩十度出头,冻的人鼻尖发凉。
这时候要是有一碗虾汤,多是件美事啊。
“不过话说中东能种出萝卜吗?”
陆凛开始胡思乱想,萝卜是一种水分很大的植物,又不是很耐热,沙漠应该种不出来吧?
那要是种葡萄呢?不是都说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水果会比较甜?
“少将阁下,”这时伊卜拉欣的话将陆凛的思绪拉了回来,他将照片递给了陆凛:“这是空军在谢尔盖德拍到的照片,据说还差点被防空导弹击中。”
法赫德把脑袋凑过来,看着照片上正在做伪装的部队问道:“锡安人这是在打算干什么呢?”
“估计是在等后续的部队跟进吧,”易卜拉欣回答道:“长途奔袭,哪怕是有公路,也会对坦克的履带造成严重的磨损。”
坦克这种武器其实就是为欧洲的那种平原地形而生的,最好是干燥的混凝土或者沥青公路,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长处。
像中东这种鬼地方,又是沙子又是高温,坦克开两百公里没有出现故障,都算质量过硬了。
这时侦察营的营长塔米姆也前来汇报:“少将阁下,我们在北面也发现了库尔德人的踪迹,他们正在希特集结兵力。”
陆凛:“能知道大概的规模吗?”
塔米姆抿紧了嘴,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侦察能力范围。
“不用猜了,估计至少一个装甲师的规模,如果按照最坏的打算,可能还要再加上一个炮兵师或是机械化步兵师,”
伊卜拉欣道:“库尔德人装备了不少AMX轻型坦克,机动性比正规装甲部队更强。”
“这是准备两面夹击我们的呢。”
陆凛正在思考如果真要是打起来,会造成多大的折损。
现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不少,但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抓住敌方弱点实施打击。
“锡安这次发动进攻把补给拉的很长啊,”陆凛分析道:“如果能摧毁他们的油料补给车和其他后勤单位,或许能让前线部队不战自溃。”
“但只怕锡安采用不计损耗的闪击战术,还没等进入攻防拉锯战,我们城市外的防线就要被突破了。”
伊卜拉欣给他泼了盆冷水:“别忘了我们的补给还没到,现在一半的坦克还在城里趴窝呢,而且你最爱用的炮兵也没剩多少弹药了。”
陆凛看着军事地图上的节点:“这就要看合众国的空军支援给不给力了。”
这时通讯兵传来消息:“少将阁下,阿尔伊拉格方面希望与您取得联系,说是愿意提供帮助。”
陆凛与伊卜拉欣对视一眼。
对啊,怎么把他们给忘了!
“之前的摩擦可以先放一放,”伊卜拉欣压低声音劝道:“眼下渡过难关要紧。”
“我可从来没跟阿尔伊拉格有过摩擦,你可别乱说。”
陆凛立刻撇清关系,随即对通讯兵下令:“回复他们,只要共同对抗锡安,一切都可以谈。”
————
幼发拉底河沿岸阵地,巴克什少校正在正在确认装甲部队的补给情况。
“胶带!我们要胶带!”
迪拉尔下士嚷嚷道:“少校,胶带这玩意儿是真的好东西啊,缠在枪上可以减少沙尘进入,缠在坦克观瞄镜的边缘可以消除镜面反光,还有昨天说的用尼龙丝袜当过滤网,那也一样得用胶带固定!”
一边的机枪手哈比布笑道:“巴克什,你就答应了他吧,这家伙都快变成胶带狂人了,我都怀疑坦克装甲裂个口子,这家伙都得用胶带固定!”
阵地上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但巴克什少校却没有立即加入笑声,而是摸着下巴,认真思考着下士的建议:“确实是有道理啊,在找不到纱布的时候,胶带也可以当作紧急代替品,当然,只是紧急情况.”
胶带在战场上的确有个“万能修补工具”的外号,能粘弹孔,能加固靴子,甚至还能缠在枪支握把上防止打滑。
当然也不能过度迷信,毕竟胶带大多数时候也只是临时的解决方案。
正当他们讨论得热烈时,却听见河对岸传来引擎的声音。
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转头望去,只见双志的士兵正在指挥架设浮桥,几辆插着旗子的装甲运兵车排成一列,正缓缓朝着这边驶来。
“阿尔伊拉格的车队?”
坦克炮手马纳夫皱起眉头,他放下手中的维修工具,眼神颇为不善:“他们这时候来干什么?”
“摘桃子呗,”迪拉尔下士嗤笑,朝地上啐了一口:“仗打完啦,知道过来收战果了,真是不要脸!”
此时,领头的运兵车内,阿尔伊拉格党内委员会副秘书长阿迪·本·阿提耶正对着后视镜整理领带。
他小心地将深蓝色领带的结推到衬衫领口正中,又抚平西装上细微的褶皱。
秘书笑道:“用不用我们把喇叭打开,这样加纳姆的人民就知道我们回来了,阿尔伊拉格并没有放弃他们。”
“当然,”阿迪副秘书长最后检查了一遍自己的形象,满意地点点头,声音平静而笃定:“这就是我们此行来的目的之一。”
于是驾驶员就把广播打开,广播的声音从车顶的喇叭传了出来:
“加纳姆的同胞们,阿尔伊拉格政府始终与你们同在,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我们将共同见证和平与重建的到来.”
车队缓缓驶过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