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锦大典:明末蜀地货币改革实录 (第2/3页)
面上一盖,阳光透过经纬线形成超整齐的光影,"那些造假的再牛,也织不出这么均匀的密度!昨天缴获的伪币,经丝才 77 根,纬丝直接少 3 根!"
说完他使个眼色,织工立刻捧出三层火漆印模板。最底层 "重庆府印" 的阴文模板,边缘水波纹跟存档印模一模一样;中层是织工左手中指指纹模板 —— 按匠籍制度,入职就得留指纹存档;最上层龙纹模板,用 "织金妆花" 工艺,龙首朝向严格按《鲁班经》方位来,"龙首偏左的,必是假货!"
这时验真房突然开门,俩工匠抬出万历年间的旧织机。"这是万历三十年的 ' 提花束综 ' 装置!" 林宇摸着编号 "工织字壹拾贰号","每台织机的综眼数、提花程序,都记在《织机参数簿》里!造假的就算仿得了花纹,也复刻不了这 72 道提花工序!"
中午十一点,祭典进入高能环节!72 名在册织工穿着蓝布工装排队上台,手里拿着统一规格的三寸见方素缎碎片,边角盖着半枚火漆印,这印泥可是泸州特供的,加了蜀地艾草灰,味道独特根本没法山寨!
"乡亲们看好了!" 林宇举起碎片,展示边缘的小字,"这是官锦院新出的 ' 桑锦兑换规则 ':拿这片就能去州县织染局换 3 株湖桑幼苗!" 他指向东侧的桑苗堆,绿油油的幼苗根部裹着湿布,"秋天还半匹素缎就行,参考《农政全书》的 ' 桑粮互易法 ' 定的!"
接着他展开九米长的《锦币通行榜文》,正楷字出自成都府学学霸之手,每段开头都盖着重庆府大印!"第一条,锦币能交秋粮!" 他指着 "每匹折米一石" 的条款,"布政使司批准了,今年秋粮 30% 可以用锦币交;第二条,锦币能发军饷!" 他看向台下的松潘卫使者,"松潘卫的兄弟们,以后 70% 工资发锦币,30% 发现银!锦币在边市比铅洋好使十倍!"
正说着,台下突然骚动起来。一位断指老奶奶在里长搀扶下上台,手里攥着半幅染血的素缎。"这是我儿子临死前织的..." 老人哽咽着,"去年腊月,李万贯的造假作坊逼他仿铅洋,他不肯,手就被砍了..." 她举起断手,腕间还挂着官锦院发的织工牌,"现在好了!有了锦币,我能用碎片换桑苗,能活下去了!"
林宇郑重接过染血的素缎,供在祭台中央。"这位老妈妈的儿子,是官锦院的真汉子!" 他语气沉重,"从今天起,所有织工家属凭织工牌免交人头税!这是我们对匠人血的交代!"
下午一点,书吏疯狂记录现场。这些内容后来收录进《崇祯长编》卷七十九:当天 1327 人拿旧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