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骤雨破寨  明末隐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骤雨破寨 (第1/3页)

    涂山工坊内火星四溅,七十二座熔炉昼夜不熄。铁匠老张头抹了把额头的汗,白发黏在通红的面颊上,布满老茧的手又握紧了滚烫的枪管。望着跳动的炉火,他恍惚想起去年这个时候 —— 兵荒马乱中,他带着全家老小逃荒入蜀,险些饿死在秦岭山道上。

    "风箱!再鼓!这批燧发枪明日就要装备部队!" 老张头突然扯开嗓子对着身旁学徒嘶吼,金属碰撞的铿锵声里,藏着他咬牙的决心。自从被林宇收留进工坊那日起,命运的齿轮便开始悄然转动。青灰色的城墙下,他一家老小终于告别了漏雨的茅草棚,搬进雕花木窗的青砖瓦房。每日清晨推开窗,都能看见工坊烟囱腾起的袅袅白烟,混着新翻泥土的气息,这是从前住在破窑里闻不到的踏实味道。

    每月朔日发俸时,掌事先生总会将二两雪花银包在油纸里,郑重交到他手中。这些银子沉甸甸的,足够买三石白米,还能给小孙女扯上尺把新布。更让他震撼的是工坊里那些从未见过的稀罕物件:八人合抱的水力锻锤在河道里日夜轰鸣,铁砧在湍急水流的带动下上下翻飞,比十多个壮劳力抡锤还要齐整;恒温淬火池里浮动的蓝汪汪火苗,竟能将生铁淬得比精钢还坚韧。

    这位干了四十年铁匠的老把式,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手艺不再是凭经验估摸。林宇公子教他们看火候辨颜色,用量筒测配比,那些从前靠祖传口诀拿捏的分寸,如今都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学问。每当他握着自己锻造的精铁兵器,看着淬火时泛起的细密冰裂纹,恍惚觉得自己半生锤炼的技艺,此刻才算真正开了窍。

    这种新改良的燧发枪堪称军械匠人的智慧结晶。旋转式击锤结构以精密的齿轮咬合传动,黄铜药池上方的防潮盖不仅采用了双层嵌套设计,边缘更包裹着特制的牛筋密封圈,哪怕暴雨如注,亦能确保内部火药保持干燥。当士兵扣动那经过淬火处理的弧形扳机时,精钢打造的击锤便如离弦之箭,带动镶嵌在顶端的燧石高速擦过击砧,迸发出的火星恰似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精准点燃药池里干燥的黑火药。

    剧烈燃烧的火药瞬间产生强大推力,裹挟着枪膛内的铅弹冲破纸壳弹托,以雷霆万钧之势撕裂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声。枪托部分选用纹理致密的胡桃木,经十二道工序打磨成型,表面雕刻着防滑的菱形纹路,握把处贴合手掌弧度的人体工学设计,让士兵在激烈战斗中也能保持稳定持枪。配合精心校准的准星与照门,使用者只需眯起单眼,将三点连成一线,便能在百米之外锁定目标,其有效射程较传统火绳枪提升了近三分之一,极大地改变了战场的攻防态势。。老张头知道,这批火器将成为守护蜀地百姓的利剑。他粗糙的拇指摩挲过枪管内壁细密的膛线,暗暗发誓定要将毕生技艺都融进这钢铁之中。

    当最后一支燧发枪的击锤调试完毕,老张头望着工坊内整齐排列的三千支枪械,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这批凝聚着无数匠人心血的武器,即将成为新军手中的破敌利器。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重庆府,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云层被即将升起的朝阳染成瑰丽的橘红色。林宇立在校场点兵台,新制的玄色披风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下摆处金线绣就的云纹随着动作若隐若现。台下三千名新军整齐列队,他们手中的燧发枪在熹微晨光下泛着幽蓝的冷光。

    校场角落,赵锐的士兵们挤在斑驳围墙的阴影里,一个个缩着脖子、交头接耳。为首的小旗官弓着背,压低声音嗤笑道:“就这帮新兵蛋子,还想剿匪?估计他们打靶时手抖得跟筛糠似的,拼刺刀连枪都拿不稳,行军不到十里就东倒西歪。我看呐,与其说是去剿匪,倒不如是赶着给土匪送枪送弹药,说不定还得赔上几条嫩生生的性命!咱们当兵的去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