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定鼎  明末隐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定鼎 (第1/3页)

    白帝城。甲申年(1644)冬末。

    夔门峡谷的风还在呼啸,像无数匹脱缰的野马撞在城墙上,卷起城头新换的玄色大旗。那面绣着 “林” 字的旗帜在风中舒展,边缘被撕出的破口反而添了几分悍然之气。昔日明军的猩红战旗、洪承畴的督师牙旗,此刻像堆烂抹布被扔在城门角落,被进出的士卒踩得灰扑扑的 —— 没人多看一眼,仿佛那些旗帜上的荣光与屈辱,都随旧主的死一同烂透了。

    空气里飘着硝烟散尽后的清冽,混着城根下百姓家烟囱冒出的煤烟味,有种劫后余生的躁动。城门洞开着,没有凯旋的鼓乐,没有欢呼的人群,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肃穆。林宇穿一身玄色常服,未披甲胄,骑在那匹黑马上 —— 他的脊背挺得笔直,仿佛背后不是寒风,而是涂山工坊的熔炉。手指轻叩马鞍,指节因常年握铳而磨出的厚茧在阳光下泛着光,那是与铁器较劲的证明。这马跟着他闯过虎跳涧,踏过涂山险,此刻蹄子踏在青石板上,步伐稳得像座移动的山。身后跟着赵猛和 “黑风营” 精锐,甲叶上的霜还没化;刘子墨和陈墨走在马侧,一个激动得脸颊发红,一个扶着眼镜频频打量城头,眼神里有审视,更有按捺不住的期盼。

    道路两旁挤满了百姓,像两堵歪歪扭扭的墙。他们大多穿着打补丁的棉袄,颧骨冻得发紫,手里攥着空了的粮袋 —— 那是从 “济民粮铺” 领过杂粮的痕迹。林宇的目光缓缓扫过人群,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倒像在清点自家田地的收成。看到缩在母亲怀里的孩子,他的目光会多停留一瞬,那双眼眸深邃如潭,映着百姓眼中的怯生生的期盼,也映着自己穿越风雨时刻在心底的誓言。孩子们扒着大人的腿,睁大眼睛看这支军容严整的新军,看马背上那个年轻的统帅。关于 “惊雷” 的传说、洪承畴自尽的消息、左良玉被斩的传闻,早就在茶馆酒肆里沸了锅。此刻他们沉默地看着,眼神里裹着好奇、敬畏,还有点小心翼翼的盼头 —— 就像久旱的土地望着云,明知未必会下雨,却忍不住伸长脖子。

    原督师行辕前的石板地冻得发硬。贺人龙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布衣,没带刀剑,领着几十个卸了甲的秦军旧部跪成一片。这位以悍勇闻名的将领,背驼得像座老桥,头发一夜之间白了大半,仿佛被什么东西抽走了骨头。

    “罪将贺人龙,率残部两千一百三十七人,恭迎林帅入城!” 他的声音嘶哑得像磨过砂纸,每个字都带着屈辱,却又透着种尘埃落定的疲惫,“愿... 愿效犬马之劳!” 身后的人跟着叩首,额头撞在石板上的脆响,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林宇勒住马缰,手指在缰绳上轻轻摩挲。他的目光扫过这群低头的人,最后落在贺人龙颤抖的肩头 —— 那曾是能开三石弓的臂膀,如今却连挺直脊梁都难。“贺将军请起。”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块石头落进水里,荡开的波纹压过了寒风,“诸位都请起。过往各为其主,恩怨一笔勾销。” 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马鞍上的雕花,那是洪承畴旧物上残留的纹饰,“愿留者按新军规矩安置,愿回家的发路费。只有一条:守我法令,护我百姓。违者,军法不认旧情。”

    说这话时,他的目光掠过行辕门楣上褪色的 “忠勇” 匾额,嘴角几不可察地抿了抿。那些刻在木头里的道德文章,终究抵不过百姓碗里的杂粮。没有斥责,没有羞辱,只有一条明明白白的活路。贺人龙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错愕,随即被狂喜淹没,带着众人再次叩首:“谢林帅不杀之恩!我等必遵号令!”

    林宇微微点头,策马越过他们时,特意避开了地上的血迹 —— 那是昨夜降卒冲突留下的。他的靴底碾过一片干枯的落叶,发出细微的脆响,像是在为旧时代的落幕计数。径直走进那座曾属于洪承畴的行辕,门槛上的雕花还在,只是蒙了层灰;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药味,混着旧时代腐烂的气息。但马蹄踏过天井的声响,正敲碎这里的死寂 —— 新的主人来了,他袖口沾着的煤屑,比案头的笔墨更能说明未来的方向。

    原督师行辕,现川东经略府正堂。

    巨大的川东舆图挂在正壁上,山川河流用朱砂标着,城镇关隘点着墨点,像幅摊开的血脉图。林宇坐在主位,玄衣的褶皱里还沾着涂山工坊的铁屑。他没有像洪承畴那样伏案而坐,而是将半个身子靠在椅背上,手指轻点着桌面 —— 那是张临时拼凑的木桌,边缘还留着工匠凿刻的痕迹。刘子墨、陈墨、赵猛、吴明远、柳如烟分坐两侧,柳如烟的空袖管在案几上搭着,像截沉默的炭。

    “洪承畴死,左良玉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