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笔杆为剑,物议为兵 (第3/3页)
朕刚刚说的来。”
“能按朕的要求写出好文的就加钱打赏,将月票给他,写不出来就通通罢斥,尽快淘汰出一批好手来。”
“遵旨!”高时明应下,随即又像是想起了什么,补充道:“陛下,上次您看邸报时,王妃所提及的墨憨斋主人(冯梦龙)、即空观主人(凌濛初),还有那陆人龙,奴婢后面已查明,人确实都在南直隶。是否要一并召入京中?”
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就是大明最顶尖大秘啊,纵使某一次答不上来,但几天之后,就会自己把功课补的足足的。
“可以,派快马去接。务必让他们,比那些东林党人更早进京!”
朱由检转身走回御案,扯过一张空白的宣纸。
“只是这物议风力的其中一着而已,远远不够。”
“往后,除通政司所发邸报外,朕要再新设一报。”
朱由检拿起御笔,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写下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大明时报”
他简单地在纸上画了几个格子,指着第一个模块说道:“首先,此处依旧如同邸报那般刊登奏疏,但不全登,只选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大,也不涉及军情隐秘的刊登。”
他看了高时明一眼,继续道:“朕上次听你提过,文武百官不喜奏疏分级,历年收紧奏疏保密均有争议和反复。”
“既如此,便暂时不碰这块硬骨头,只在司礼监和内阁之中,于原有的甲乙丙丁之外,另设一个‘密’级。”
“等此法推行一段时日,再徐图收窄通政司的邸报范围。”
高时明听得连连点头,出口赞道:“陛下治国,不徐不疾,润物无声,真乃圣君之相。”
朱由检又指向第二个模块。
“此处,便用来连载那些文人写的定制。让他们每个故事,都写够二十万字。每期刊登一万字,吊着读者的胃口。”
“只要他们对故事感兴趣,自然会追读下去,这份新报才能持续影响风力。”
然后是第三个模块。
“此处,每日刊登京城的米、面、油、盐、布匹等各项物价,让王体乾每日报来。”
“如此一来,各地的商贾为了掌握行情,必然争相购买传阅,能让这份报纸传得更远、更广。”
最后,他指向了第四个格子,也是最显眼、最居中的位置。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道:“这里,专门用来刊登朕的旨意!”
“但所选的旨意,必定是清查某地贪腐、整顿某地劣绅、安抚某地灾民之事!”
“务必要让天下子民都知道,大明朝的种种乱象,并非朕之本意,朕也为此痛心疾首,正竭力扭转!”
“朕之声,欲达于野,而非仅闻于朝。此报,便是朕之口舌,朕之耳目,使万民知朕心,亦使朕知万民之苦。”
他转过头,目光如炬地盯着高时明,认真问道:“朕这么说,你可明白了?”
高时明沉默了。
他低着头,身躯微微颤抖,似乎在消化着皇帝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
良久,他才缓缓抬起头,眼中竟闪烁着一丝异样的光芒。
“臣斗胆,为将此事办得更好,敢问陛下一个问题。”
“讲。”
高时明深吸一口气,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语气问道:
“陛下与这天下万民在一处,而百官士人在另一处,然否?”
话音落下,乾清宫内,落针可闻。
朱由检怔住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满头白发的宦官,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一丝动容,最终,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了一阵难以抑制的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
笑声在殿宇间回荡,充满了欣慰与释然。
良久,他才收敛笑声,拍了拍高时明的肩膀,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好了,此事交给你做,朕已然放心。尽快将第一版做出来给朕看看。”
高时明点点头,领命退下,拐出殿门,便直奔侧殿,打算去监督那些落魄文人们码字了。
……
而乾清殿中,望着高时明远去的背影,朱由检的嘴角仍带笑意。
或许,这位长居深宫的司礼监掌印,才是他漫漫长路上的第一位“同志”。
哪怕,高伴伴本人或许要到很久以后,才能明白我朱由检真正的志向是什么。
但,这也就够了!
朱由检搓了搓脸,将脑中的杂念甩开,从御案一角,拿起了一本书。
——《传习录》,王阳明的讲学语录,由他的弟子整理并刊刻。
他这几日一有空就硬啃四书五经,看不懂的地方就问高伴伴,而高伴伴居然也都能答得上来。
从今日起,他的读书日程已进展到阳明心学了。
毕竟要鼎革天下,又哪里绕的开儒家的这座高山呢?
而如今儒家的山上,不正是程朱、阳明这两株参天大树吗?
开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