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9章 断章狗不得好死(求月票!)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29章 断章狗不得好死(求月票!) (第2/3页)

约约地飘了过来。

    “听说了吗?英国公家的小公爷,最近满世界地找稳婆。”一个压低了的嗓门神秘兮兮地说道。

    “找稳婆作甚?”另一人好奇地问,“莫不是小公爷要……准备生产之事了?”

    “哪里是,小公爷长子今年都三岁了!”那人啐了一口,“我听东城回来的刘婆说,是宫里的太监在问话,把她们历年接生的所有情况,问了个底朝天,还登记造册了呢!”

    “哦——”众人恍然大悟,立刻有人接话:“我懂了!先帝子嗣不宁,这定是英国公深谋远虑,在为陛下的大事未雨绸缪啊!”

    “正是此理!还是英国公老成谋国!”

    卢象升听在耳中,暗自点了点头。

    陛下子嗣乃国之大事,英国公此举虽略显谄媚,但确实是老成之举,无可厚非。

    正思忖间,另一桌的闲谈又吸引了他的注意。

    “我跟你们说个新鲜的!南城兵马司那个指挥,叫周奎的,前几日不是去圈了魏忠贤侄儿家的地吗?”

    “有这事?是叫魏良卿是吧?陛下给他们留的那一百顷地?”

    “谁说不是呢!结果你们猜怎么着?陛下的旨意当天就下来了,不仅让他把地还回去,还罚他捐一千两银子,给京师修路用!”

    “我的天!那貔貅似的周指挥,能舍得掏这个钱?”

    “他舍不得?由得了他吗!”那人说得眉飞色舞,“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亲自带着人上门,周奎还想哭穷,田大人理都没理,直接让手下进屋搜,当场搜够了一千两,直接上缴!陛下还发话了,下次再犯,就罚两千两!”

    “哈哈哈,痛快!真是痛快!”

    “这么说来,那周王妃,怕是当不成皇后了?”有人小声猜测。

    “你这就不懂了。”旁边立刻有人反驳,“皇后册立之事,早已上了邸报,昭告天下,乃是国之大典,又岂会因这点小事动摇?”

    “依我看,陛下这是在敲山震虎,既是敲打周奎,也是在告诉所有人,皇亲国戚,也不能为所欲为!”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响起。

    “噤声!尔等何敢在此妄议皇家之事,是想进诏狱里尝尝咸淡吗!”

    卢象升循声望去,只见邻桌一个身材魁梧、面容英气的青年猛地站起身来,双目圆瞪,正怒视着方才那桌人。

    那桌人被他一声怒斥,吓得魂飞魄散,酒意全无,连忙站起来作揖赔罪,连桌上的饭菜都顾不得了,匆匆结账,灰溜溜地逃离了酒楼。

    酒楼内一时有些安静。

    卢象升的眼神与那青年在空中交汇。

    端的是一条好汉子。

    他微微一笑,朝对方举杯示意。

    那青年也看到了卢象升的善意,脸上怒气稍缓,对他一拱手回礼,便也重新坐下,只是脸色依旧不好看。

    很快,酒楼里又恢复了嘈杂。

    卢象升的酒菜也上来了。

    他喝了一口温热的秋鹿白,一股火辣辣的暖流顺着喉咙滑入腹中,让他精神为之一振,多日奔波的疲惫彻底消散。

    他一边小口吃菜,一边继续听着周围的各种声音,京营的、勇卫营的、崇文门商税的……各种大事小情,真假混杂,如同一张大网,将整个京师笼罩其中。

    酒足饭饱,他长舒一口气,这才从袖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份被他迭得整整齐齐的《大明时报》。

    ……

    司礼监经厂库的雕版师傅手艺堪称顶级,字迹清晰,纸张也是上好的竹纸,触手温润。

    单论这份工本,恐怕就不止五文钱,这份报纸,几乎是不赚钱的。

    最上头,是“大明时报”四个大字,下面则标注着“天启七年九月十日第一期”。

    卢象升的目光,一路向下。

    第一栏,【圣谕昭彰】。

    开篇第一条,说的便是河南汝宁府真阳县,县令王成器怠政残民一事。

    卢象升这才明白,为何在卢沟桥旁,那少年锦衣卫,会说出“迟早身败名裂”一话,原来指的是这事。

    王成器……这个本该名不见经传的名字,随着这份《大明时报》的创刊号,确实是要名扬千古了。

    文笔如刀,杀人无形!

    只是一瞬间,卢象升就意识到了这份报纸的可怕威力。

    天子之意,化为无形之网,笼罩天下,则更甚于雷霆之威!

    现在只是瞄准一个贪官污吏,天下人只会拍手称快。

    可若是将来,皇帝的笔锋指向一位朝中重臣呢?

    那岂不是意味着,皇帝欲令其贤,则其必贤;欲令其奸,则其必奸?

    不对……也不至于。

    地方也有风力,总不至于到如此颠倒黑白,目前来看,应该还是好事居多。

    卢象升皱起了眉头,但还是捺着性子继续往下看。

    第二条,说的便是周奎之事,刚刚已在酒馆听闻,算不得新闻。

    只是文中最后,竟还表彰了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说他能主动退让,安心务农,实为知礼之举,令人愈发看不清这位新君的路数。

    第二栏,【时政要闻】。

    这部分倒与以往的邸报颇为相似,罗列了近期的重要奏疏和官员任免,只是其中关于九边兵事的内容,却是少之又少。

    卢象升的目光飞快扫过,直到他看到第三栏的标题——【孔子为何取仁】。

    卢象升呼吸一窒,放缓了扫视的速度。

    ……

    “好!”

    只看了不到一半,卢象升便再也按捺不住,一拍大腿,低喝出声!

    好一个“时代的问题”!好一个“今日大明之问题又是什么”!

    这篇文章,借着孔子、古今经学、程朱、阳明诸事,层层剖析,立论明确,俨然是开史学之新风了!

    更有意思的的是,这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