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4章 大明今日之问题(三)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44章 大明今日之问题(三) (第2/3页)

我大明两京十三省,每一条河流,每一道沟渠,都将浮满死婴矣!”

    此言一出,整个皇极殿,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劈中。

    所有人都感到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浑身的汗毛,根根倒竖。

    那副画面,太过具体,太过残酷,以至于只是想象一下,就足以让这些养尊处优的朝中大员们,为之心神动摇。

    齐心孝说罢,转过身,对着御座深深一躬,默默退下。

    殿中,死一般的寂静。

    就在众人以为这接二连三的冲击终于结束时,他们下意识地望向了队列中最后一位还未出场的人——锦衣卫百户,骆养性。

    然而,骆养性只是站在原地,垂着头,一动不动。

    众人这才齐齐松了口气,仿佛从溺水的边缘,挣扎着探出了头。

    还好,还好,没有了。

    就在这时,一直端坐于御座之上,沉默不语的朱由检,终于开口了。

    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寂。

    “诸卿,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他将目光投向了坐在前排的黄立极。

    “元辅,你先说。”

    一阵微凉的秋风从殿外吹入,拂过黄立极的官袍。

    这位在官场上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当朝首辅,这才惊觉,自己的背心,不知何时,竟已被冷汗浸透。

    他站起身,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脑中一片混乱。

    他沉吟了片刻,组织着语言,终于涩然开口。

    “陛下……此篇公文,鞭辟入里,高屋建瓴,几有……几有青天俯瞰尘世之感。臣以为,却可称古往今来,经世第一雄文。”

    他先是给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随即话锋一转。

    “以此文而论,成周之衰,汉唐之末,两宋之亡,其所遇之难题,皆不如我大明今日之严峻。”

    他铺垫了一番,抬头看了一眼御座上神情莫测的年轻天子,终究是违背了自己一贯明哲保身的为官原则。

    很多事,可以将就。

    但有些事……不能将就!

    他咬了咬牙,仿佛下了巨大的决心,沉声道:“臣斗胆,敢问陛下,今日行此事,可是……欲开征伐?”

    此言一出,群臣之中,反应各不相同。

    勋贵们神色兴奋,互相之间眼神勾连,均是跃跃欲试。

    而另文臣们,却大多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忧虑。

    开疆拓土,对外征伐,这几乎是解决“地不足养”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毕竟天下田产总有定额,难不成真的均产三石不成?这无异于异想天开。

    因此面对此等残酷危局,纵使文官心有担忧,却也提不出什么有力的反驳之词。

    然而,御座上的朱由检,却只是眉毛一扬,随即摇了摇头,轻笑了一声。

    “元辅,你还是将朕,看成是行事急切的少年郎了。”

    他的语气很轻松,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今,吏治未清,生民未抚,边事未靖,财税未丰,怎可胡乱谈征伐之事?”

    “朕可不是杨广那憨货,元辅且放心吧。”

    黄立极听到这话,高悬的心,顿时落回了肚子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真的怕啊!

    他生怕这位聪慧得近乎妖异的新君,从登基之日开始,铺垫了这么久,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效仿史书,开疆拓土。

    然而汉武隋炀,那可是两个下场啊!

    朱由检没有再理会黄立极,他想了想,又将目光投向了韩爌。

    “韩卿,你觉得呢?”

    韩爌站起身,神情复杂地叹了口气。

    “回陛下,此‘人地之争’,诚为我大明今日第一难题。今日能澄清此问,纵使引起些许人心动荡,确实也算不得什么了。”

    他先是肯定了今日日讲的价值,算是对自己之前激烈反对的一种修正,随即躬身问道:

    “不知陛下于此问之解法,心中可有计较?”

    朱由检再次摇了摇头。

    “今日不谈解法,只谈问题。问题若未聊透,解法便是空中楼阁。”

    他看了看大殿,又随意点了几位大臣,然而他们的回答,要么是“重农抑商,严禁流民”的老调重弹,要么是“倡行节俭,与民休息”的空泛之言,都令他颇不满意。

    整个大殿,再次陷入了沉思。

    这问题,还能如何深入?已经是剖心析胆,讲到尽头了啊?

    终于,朱由检的目光,落在了殿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

    那里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