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5章 大明今日之问题(完)(为盟主佛系马加更!)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45章 大明今日之问题(完)(为盟主佛系马加更!) (第2/3页)

?!”

    他的目光灼灼,如刀锋般扫过众人。

    一些官员的眼中,已经露出了兴奋与激动。

    此乃天大的功德!

    然而,骆养性接下来的话,却如一盆冰水,将所有人的热情彻底浇灭。

    他将手用力一挥,厉声喝道:“然而!”

    “若真如此,大明的人口增长速度,又会发生何等样的改变?”

    “留给我大明的时间,又还剩下多少?!”

    不待众人反应,他猛地一挥手,对着屏风前的小太监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撕!”

    小太监们齐齐动手,将那张数据表奋力撕下。

    藏在最后面的,也是这整个“经世雄文”的最后一页,终于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那是两条走向完全不同的红色曲线。

    只是,它的中间,那代表着人口与土地承载极限的交叉点,被一个血淋淋的数字,狠狠地钉在了所有人的瞳孔里。

    两亿三千万人口的生死线,只剩四十四年!

    骆养性转过身,面对着满朝失魂落魄的文武,一字一顿地说道:

    “诸位,我大明,没有九十年了。”

    “只剩下……四十四年!”

    “诸位!亡国之事,就在眼前了!”

    说罢,他不再看任何人,只是对着御座的方向,深深一拱手,而后退入那四位同伴之中。

    ……

    大殿之内,落针可闻。

    “四十四年”这四个字,像是一柄无形的重锤,狠狠地砸在每个人的心上,将他们所有的侥幸、所有的从容,都砸得粉碎。

    这哪里是四十四年,再加上孙传庭之说,恐怕十年?二十年?

    天倾之事就在眼前而已了!

    诸位文武大臣想要反驳,却不知从何驳起。

    纵使如毕自严、郭允厚这般老于户政之人,也仍是对此暗自心惊。

    短暂的死寂之后,一股压抑不住的骚动,如同地底的岩浆,开始在人群中涌动。

    没有人高声议论,没有人窃窃私语,但就是不知何处而来的声音,逐渐汇聚而起,形成了一股令人心悸的嗡鸣。

    整个大殿的气氛,压抑、混乱,却又带着一种末日降临般的诡异寂静。

    就在这片压抑的喧嚣之中,御座之上,朱由检站起了身。

    群臣顿时肃静。

    他没有说话,只是迈开脚步,一步一步,走下了御阶。

    他走得很慢,很稳。

    看着皇帝走下,御座前方的黄立极第一个站了起来。

    紧接着,施凤来、张惟贤、李国普……一个接一个的勋贵、大臣,都从座位上站起,不敢再坐。

    这满堂朱紫,都只是注视着他。

    注视着这位年仅十七岁的新君,看他要如何面对这个由他亲手揭开的,血淋淋的绝望困局。

    朱由检在一面屏风前站定,伸出手,指尖轻轻抚过那条鲜红的,代表着大明国祚的曲线,久久不语。

    大殿里安静得可怕,只能听到偶尔衣玦摩擦之声。

    终于,皇帝开口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诸卿,情况,或许没有推演的那么恶劣。”

    朱由检转过身来,目光平静地看着众人。

    “民间生子,情形复杂,并非人人知晓此法,便会都等到十八二十岁才产子。六成之说,终究只是最极端的情形。”

    “天下田亩,册上有名者七亿,然册外之田,亦不知凡几。北直隶、河南,尚有许多荒地可垦。”

    “而福建、江西等地,溺婴之事,自宋时便有。”

    “生民虽不懂这高堂之上的大道理,但他们懂,养不活,便只能亲手了结自己的骨血。”

    “某种意义上,这亦是一种天道循环。”

    他扫过眼前的一张张面孔,轻声问道:“朕说的,对吗?”

    群臣无人答话。有人下意识地点头,但更多的人,却是缓缓地摇了摇头。

    儒家讲仁,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纵使贪腐、纵使殆政,纵使谋取私利,但面对这道德制高点上的终极考题,无人会以为放纵溺婴,便能算真正解法。

    朱由检似乎早料到他们的反应,他话锋一转,语气沉了下去。

    “然而,情况,又有可能比推演的,更为恶劣。”

    “诚如孙卿所言,一隅之地民变,便可糜烂数省。”

    “而地方之税吏、边关之兵祸、天降之灾荒,谁也不知会在何时,压上最后一根稻草。”

    说到这里,他嘴角忽然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诸位爱卿不会真的相信,天降灾祸,乃是君主失德所致吧?”

    站在前列的礼部尚书来宗道,嘴唇动了动,脸色涨红,却终究一个字也不敢说。

    朱由检背起双手,就在这屏风之前,缓缓踱步。

    “除此以外呢?”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乃有《伤寒杂病论》出世,活人无数。”

    “如今我大明,痘症闻之色变,若有大医于人痘之术外,再开新方,可令天下再无痘症之忧,我们是要推广,还是不要推广呢?”

    “若再有一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