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与文艺导向形成明显反差(2/10求首订) (第3/3页)
这年头,高校的内部刊物是当时内部意见交流的重要载体。发行范围限于单位内部,但审核门槛低,发表速度快!
一天见报!
但是架不住吴正平是有点身份的社会人,其评论迅速在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蔓延。
该说不说,吴正平干正事不行,挑刺还是有把刷子的。
准确的把握到了《试衣镜》在这个年代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紧跟着《收获》发表的《人民文学》评论版中刊发了刘芯武对于《试衣镜》和《野蔷生处是吾乡》的评论。
标题是:评《试衣镜》:在细节真实之外更需站稳价值立场
嘿,你是真闲!
刘芯武的评论就要高明的多,绵里藏针。
“初读许成军同志的《试衣镜》,其对 1979年百货商场日常的细腻描摹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作者以敏锐的观察捕捉到秋老虎的燥热.足见青年作者对生活的体察之力。但细究其思想内核与价值导向,作品在细节真实的表象下,潜藏着值得警惕的偏差,作为文艺创作领域的过来人,有几点浅见愿与作者及同仁探讨。”
“文艺创作离不开细节的支撑,但若细节的铺陈脱离了正确的思想内核,再精致的描摹也会沦为无源之水。《试衣镜》中,作者对
却在叙事中悄然注入了消解意味。将四年工作经历喻为“整整齐齐嵌在柜台的木纹里”,将劳动布褂子的合规色调暗指为“发蔫的灰”,这种带有情绪倾向的描写,实则模糊了“规矩”与“压抑”的界限。”
“文艺的细节真实,从来不是对生活表象的简单复刻,而是要通过细节传递劳动的光荣
这种对投机行为的浪漫化处理,与对集体纪律的隐性质疑形成对比,显然偏离了“细节为思想服务”的创作原则。青年作者需明白,细节的灵气当用在歌颂劳动人民的坚守上,而非放大对合规生活的疏离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