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于细微处见人心,于日常中藏光(4/10求首订) (第1/3页)
茹智鹃!
在最新一期《上海文学》评论版上,茹智鹃实名发表了对《试衣镜》的评论:于细微处见人心,于日常中藏光亮——读《试衣镜》有感
大意如下:
“第一次认识许成军,是在上海文联招待所的食堂。他话不多,坐在角落,他哪怕吃饭的时候也带着个小笔记本,谁聊起什么他觉得有趣的事,他就低头飞快地记,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好像在收罗散落在生活里的细碎星光。那时便觉得,这年轻人心里装着对生活的敬畏,眼睛里有能看透寻常日子的光——后来读他的《试衣镜》,果然没猜错。”
初读《试衣镜》,像捧着一块刚从柜台里取出的的确良,触手生温,细品却有股暖人心的劲儿。许成军太懂怎么在日常里藏心事了。这些细节哪是凭空写就?分明是他蹲在百货商场的角落,看了无数个春兰、王姐、小马,把他们藏在劳动布褂子底下的心跳、锁在布票里的渴望,一点点缝进了字里行间。
我常说,好的文学要能在时代的大幕下,照见普通人的心跳。《试衣镜》最动人的,正是这份对“人心”的尊重。春兰不是被规训的符号,那面蒙着灰的试衣镜,哪是什么虚幻的幻影?那是她心里的镜子,照见了不敢说出口的向往。
向往好看的衣服,向往不被“规矩”磨平的自己,这向往干净得像柜台里新到的的确良,哪有半分“私欲”的龌龊?
许成军笔下的时代,不是冷冰冰的标语和制度,是有温度的。秋老虎的燥热里藏着玻璃柜台的凉,王主任的严肃里藏着对秩序的坚持,小马的吆喝里藏着对鲜活日子的盼头,连母亲扔进灶膛的红头绳,烧的也是一代人对“美”的小心翼翼。这些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时代里认真生活的模样,这正是文学最该有的宽容,不把人钉在标签上,而是让读者在字里看见自己,看见身边的张三李四。
有人说这作品“放大个人欲望”,可我读来,分明是在写最朴素的人性。哪个姑娘不爱俏?哪个心里没有点藏着的念想?许成军没把这些念想写成洪水猛兽,而是写成试衣镜里的线头、花布上的光影、照片背面的问句,温柔得像在说:“这些都值得被看见。”这多好啊,文学本就该是这样的镜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