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 浪潮,即将启航!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三十三章 浪潮,即将启航! (第2/3页)

 凤阳许家屯的麦浪、队长塞给他的红薯、许晓梅蹲在灶膛旁烧火的侧脸,还有苏曼舒昨天熬浆糊时,袖口沾着的面粉。

    这些“坦然无求”的瞬间,即使到了现在也让他足够心动。

    于是《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的句子顺着笔尖淌出来:“如同云朵把自己交给了蓝天/一片叶交给了春秋”。

    他想写的不是超脱,是对平凡的珍视。

    就像陈建国用一辈子赎罪,就像社员们熬夜糊信封,这些“在生命里生长的东西”,才是最该歌颂的。

    写到“把一半的情交给热烈的相逢/另一半交给别离”时,他想起第一次在资料室见苏曼舒,她抱着《宋词选》站在阳光下,发梢沾着点桂花香。

    想起大哥许建军从前线寄来的信,说“守着边疆,就像守着家里的红绸”。

    相逢与别离都是日子的底色,坦然接下,才是活着的模样。

    他把稿纸往旁边挪了挪,目光划过“一身热忱走在时光的阡陌上”,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这热忱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写给那些在岁月里认真生活的人,包括他自己。

    写诗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

    情到深处,一往情深。

    《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

    作者:许成军

    如同云朵把自己交给了蓝天

    一片叶交给了春秋

    如同蜂蝶把自己交给了花期

    露把它的梦交给了清晨的草茎

    像是雪把自己交给了苍茫的原野

    原野把故事交给了日出日落

    我就这样把自己交给了一座小城,交给它

    朝朝暮暮

    把一半的情交给热烈的相逢

    另一半交给别离

    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

    一身热忱走在时光的阡陌上

    我歌颂还能在我生命里生长的东西

    如同微笑拥抱一些意外的馈赠一样

    /

    搁下笔想歇会儿,目光却落在桌角的《宋代文人题跋文研究》初稿上。

    最近总有人问他“为啥不写热门的伤痕文学”。

    可他想起朱冬润先生说“做学问要沉下去”,写诗歌也一样。

    文坛上不少人学着西方的“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却忘了自己是谁。

    就像风只想做风,他也只想写自己懂的、信的。

    于是《纯粹的我》的句子突然冒出来:“人想成为山或海/虫想要拥有铠甲/马梦想成为奔雷/但是风除了做风不想成为任何别的”。

    他想写的“纯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不迎合、不盲从。

    写《红绸》不喊“保家卫国”的口号,写《八音盒》不把陈建国写成“坏人”。

    写诗也一样,不堆砌辞藻,只说心里话。

    于是

    《纯粹的我》

    人想成为山或海

    虫想要拥有铠甲

    马梦想成为奔雷

    但是风除了做风不想成为任何别的

    每缕风都是一缕纯粹的风

    从发梢直到心尖儿

    ——致自由

    /

    第三首《未启的窗》则是在答应去红旗机械厂之后写的。

    那天晚上,他坐在沪市戏剧学院的台阶上,看着校门口来往的学生:有抱着剧本跑的,有凑在一起念诗的,还有个穿喇叭裤的男生,正给女生弹吉他,唱着跑调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李晓琳说这是她的母校时,他忽然想起自己人生里的“两扇窗”,

    一扇是前世的公务员路,稳定体面,却像“消散在楼宇褶皱”的窗,看得见尽头,却看不见自己。

    另一扇是现在的文学路,像那扇“光影斑驳、十分静幽”的窗,少有人驻足,却藏着他真正想要的诗意。

    不是云里雾里的大道理,是陈建国赎罪时磨破的手套,是阿姨窗台上的太阳花,是这些“未启”的故事里,藏着的真实人生。

    他掏出草纸写“我却选了另外一扇窗”时,有点发颤。

    《未启的窗》

    灰色的楼宇间分出两扇窗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眺望

    我在那街角久久停留

    我向着一扇窗凝神望去

    直到它消散在楼宇的褶皱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扇窗

    它光影斑驳

    十分静幽

    显得更诗意、更醇厚

    虽然在这扇小窗前

    都很少留下驻足者的眼眸。

    /

    舟馆的储藏室里,油印机的墨香混着梧桐叶的清苦飘在半空。

    林一民正蹲在地上核对创刊号的稿件清单,手指在泛黄的纸页上划得飞快,额角的汗顺着下颌滴在“排版确认“四个字上。

    许得民抱着刚校完的《2023》手稿,笔尖还沾着红墨,正跟徐芊讨论要不要给科幻短篇加段编者按。

    吕树和张磊则围着桌角的油印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