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这一次,我们活着签到 (第2/3页)
,是大型制冷压缩机工作的声音。
紧接着,响起一阵轻微而刺耳的金属刮擦声,缓慢、费力,像是有人在用尽全力,试图拧开一个早已锈死的工业阀门。
音频的最后,噪音褪去,一个沙哑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响起,每个字都像是从冰封的喉咙里挤出来的:
“D7舱日志母带,藏在R08编号冷藏柜夹层。密码是你出生那夜的雷击次数——三十七。”
宋昭猛地闭上眼,指尖无法控制地轻颤。
他记得,母亲在遗信中提过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那一夜,雷劈了祠堂七次,烧断了主梁,村里人都说是不祥之兆。可你爷爷抽着旱烟,望着山顶说,天怒不止于地表,我们看不见的,还多着呢。”
七次。
所有人都只记得地表上那惊心动魄的七次。
可爷爷的话,陆沉显然也听进去了。
三十七。
宋昭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深吸一口气,输入了“37”。
他远程接入了中转站早已废弃的内部系统备份终端,一个被遗忘在网络深处的数据孤岛。
进度条开始加载,一个庞大的数据包缓缓下载到他的电脑中。
他立刻将文件转发给了唐雨柔。
一夜无眠。
当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时,唐雨柔的电话打了过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宋昭,全是真的……母带里的数据没有丝毫损坏。”经过连夜比对和声纹鉴定,铁证如山。
数据包里不仅有沈巍通过加密账户与境外器官贩运组织的所有结算记录,还有一段完整的录像——周正声在解剖室里,亲手伪造七名组员尸检报告的全过程。
最令人发指的,是隐藏在日志末尾的几段音频,清晰记录了七名组员在被注射高浓度氯化钾时,从挣扎到死寂的全过程。
证据链已经完整,反击的时刻到了。
宋昭将所有证据拆解成三路,同步推进,不给对方任何喘息之机。
第一路,由陈砚带着最核心的金融证据和伪证录像,直接提交纪检系统,绕过所有可能存在干扰的环节。
一小时内,针对沈巍及其背后保护伞的全国通缉令和资产冻结令同时下发。
第二路,唐雨柔将她从数据中分析出的非法医疗冷藏链特征,迅速整理成一篇题为《边境地区非法医疗冷藏链的病理学识别模型》的学术论文,并公开发布。
论文的严谨和实用性引起了高层重视,三天后,被司法部直接采纳,列为全国政法系统针对新型犯罪的强制培训内容,从理论上彻底堵死了沈巍集团的犯罪模式。
第三路,也是最危险的一路,由宋昭亲自带队。
他联合边防公安,以慈善物资入境检疫为由,对沈巍集团近年捐赠给边境地区的三台大型医疗冷藏设备实施突击查验。
沈巍的儿子沈砚主动请缨参与行动,他以魏氏基金会前成员的身份,站在冰冷的设备前,辨认着那些只有内部人员才懂的暗码标识。
当技术人员撬开其中一台设备的夹层,露出里面结构精密的活体器官低温运输舱时,沈砚双腿一软,跪倒在地。
他没有看那些触目惊心的设备,而是转向一名刚刚被从另一个窝点解救出来的维族少年,用嘶哑的声音反复道歉:“我父亲的错,不该由你们来还……对不起……”
七天后,云江市为“壬戌应急小组”举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