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针线里的岁月 (第3/3页)
,眼泪掉了下来,落在手机屏幕上,晕开孙女的笑脸,我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怕孙女看见担心。
下午,阳光正好,我推着轮椅带老伴去社区散步。我们沿着菜市场旁的小路走,路边的梧桐树叶落了一地,踩上去 “沙沙” 响。老伴突然用右手指着天上的月亮 —— 下午的月亮淡淡的,泛着银灰色的光,像块圆溜溜的玉。他小声说 “像…… 像你缝的布扣”,声音很轻,却很清晰。我抬头看,月亮真的像我缝在衣服上的布扣,圆圆的,边缘很光滑。我蹲下来,握着他的手,他的手有点凉,却很有力,我把脸贴在他的手背上,眼泪又掉了下来 —— 原来再难的日子,有家人的牵挂,有手里的针线,就有了力气,就像布破了能缝,日子难了,慢慢缝,也能缝出甜来。
三、针线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鼻尖还留着棉线的淡香和小米粥的甜味,指尖的刺痛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卖部柜台的木纹 —— 我变回了自己,手里还拿着刚整理好的袋装酱油,袋口的夹子没夹紧,洒了点在柜台上。
窗外传来巷子里的笑声,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社区群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像小太阳一样暖:
“@所有人 好消息!周阿姨的老伴康复有大进展!现在能慢慢抬左手了,还能握笔写自己的名字,社区已经安排了康复师,每周二、四下午上门做康复训练!”
“周阿姨的孙女放假回来啦!还带了台崭新的电动缝纫机,说要帮阿婆一起开裁缝铺,教阿婆用新机器,以后阿婆做活就不用那么累了!”
“张奶奶、李大爷、小林他们凑钱给裁缝铺换了新的玻璃门,还贴了新的‘改衣缝补’红纸,红纸上的字是小林写的,真好看!”
“社区要给周阿姨的裁缝铺挂‘社区便民服务点’的牌子,以后大家改衣服、缝补都更方便了,还能让周阿姨的老手艺传给更多人!”
我赶紧关了便利店的门,往菜市场旁的老平房跑。晨雾已经散了,太阳升得老高,照在新换的玻璃门上,反射出耀眼的光,红纸上的 “改衣缝补” 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旁边还贴了张小纸条:“承接:改衣、缝补、定制童装,支持线上预约”,是孙女写的,字迹娟秀。
推开裁缝铺的门,里面热闹得像过年。周秀兰坐在新的电动缝纫机前,孙女站在旁边,帮她调机器的针脚,“阿婆,你看,这个按钮是调针脚密度的,想密点就按这个,想疏点就按那个,比老机器方便多了”。电动缝纫机的 “嗡嗡” 声很轻,比老蝴蝶牌的 “咔嗒” 声更轻快,周秀兰的脸上带着笑,眼里闪着光,比平时亮多了。
老伴坐在新换的轮椅上,轮椅是社区送的,比原来的更宽敞,还能调节高度,他手里拿着孙女设计的连衣裙草图,用左手轻轻摸着,虽然握笔还不太稳,却在纸上画了个小小的太阳,递给周秀兰:“给…… 你,缝…… 衣服”。周秀兰接过纸,贴在胸口,笑着说 “好,阿婆把太阳缝在衣服上,以后穿的人都能暖洋洋的”。
张奶奶拿着件新的粉色衬衫来改,是给孙女买的,领口有点大:“秀兰,你帮我把领口改小半寸,明天孙女要穿去参加演讲比赛,麻烦你了”。周秀兰接过衬衫,用新的软尺量了量,笑着说 “放心,中午就能给你改好,保证合身”。孙女在旁边帮着拿布衬,还跟张奶奶说 “奶奶,以后改衣服可以在社区群里预约,我们提前备好料,您来了就能拿,不用等”。
李大爷提着袋刚买的水果来,里面有苹果、香蕉,还有周秀兰爱吃的梨:“周阿姨,谢谢你上次帮我缝的裤子,太结实了,我搬菜搬了半个月都没磨破,这水果你拿着,给叔叔补补身体,也给你润润嗓子”。周秀兰想推辞,李大爷却摆手:“您别客气,都是街坊,您帮我们改衣服、缝补,没收过我们多少钱,这点水果算啥”。
社区主任手里拿着个红色的证书,笑着走进来:“周阿姨,这是‘社区最美手艺人’的证书,大家都投票选你,你的老手艺不仅方便了街坊,还让我们看到了啥叫坚持和温情,以后咱们社区还要请你给年轻人上手工课,把这手艺传下去”。周秀兰接过证书,手指有点抖,眼眶有点红,却笑着说 “谢谢大家,我只是缝了点衣服,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现在老伴好了,孙女也回来了,我心里踏实多了,比吃了蜜还甜”。
孙女走过来,抱着周秀兰的胳膊:“阿婆,以后咱们一起做衣服,我教你用新机器,你教我老手艺,比如你缝补丁的菱形纹,还有你做布贴的技巧,咱们的裁缝铺会越来越好,还要做更多好看的衣服,给社区的街坊穿”。周秀兰点点头,摸了摸孙女的头,又看了看老伴,眼里的笑像阳光一样,暖得人心头发软。
老伴用左手拿起个红色线轴,递到周秀兰手里,小声说 “线…… 缝衣服,好看”。周秀兰接过线轴,放在新的木盒里 —— 木盒是孙女帮她做的,比原来的大了点,能放更多线轴,还刻了朵小兰花在上面。她笑着说 “好,咱们一起缝衣服,缝出好看的日子,缝出暖暖的岁月”。
“秀兰,来包盐!” 我喊她,她笑着点头,孙女帮着从货架上拿了包盐递过来,还多给了块布贴:“阿姨,这是我用碎布做的小兰花,给你贴在书包上,好看”。布贴是淡蓝色的,花瓣缝得整整齐齐,边缘还绣了圈白边,像周秀兰缝在衣服上的补丁,满是心意,满是时光的味道。
风卷着棉线的淡香和社区的烟火气,吹在脸上暖暖的。我看着裁缝铺里的热闹,看着周秀兰和孙女一起调试缝纫机,看着老伴手里的草图,看着街坊们的笑脸,突然明白周秀兰针线里的秘密 —— 那些细密的针脚、五颜六色的线轴、泛黄的设计稿,不是 “过时的手艺”,是她用温柔缝补岁月的遗憾,用坚持撑起家庭的希望,用真心温暖邻里的时光;那些老花镜、旧软尺、铜顶针,不是 “老旧的物件”,是藏在时光里的温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像老缝纫机的 “咔嗒” 声,虽然慢,却坚定,虽然淡,却绵长。
第二天早上,我还没开店,就听见裁缝铺里传来电动缝纫机的 “嗡嗡” 声,夹杂着周秀兰的笑声和孙女的说话声,像首温暖的歌,飘在社区的晨光里。我想,以后的日子,周秀兰的针线里,缝的不只是衣服,还有一家人的团圆,邻里的温情,和慢慢变好的岁月;缝的不只是布扣和补丁,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和对老手艺的坚守 —— 就像她常说的:“布破了能缝,日子难了,慢慢缝,也能缝出甜来”。而这份甜,会像棉线的淡香一样,留在社区的时光里,留在街坊的记忆里,暖暖的,长长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