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 章 重回现代 (第2/3页)
在武昌、太远建的新高炉,图纸我们都吃透了,就等朝廷批下来的匠人班子到位。”
听到这话,周明转头看向陈林,眼神里的坚定更甚:“你看,陈大人,这里已经不需要我们了。
工匠们的水平足以支撑蒸汽革命的推进,接下来的全国铁路网规划,我们留下的图纸和计算公式也够用。
唯一的难题,就是要在长江上建铁路桥,需要大型打桩机、钢缆这些设备,大明现有的手艺根本造不出来,必须从现代运过来。”
陈林知道周明说的是实话,这一年多来,系统为了维持科研人员在大明的存在,资金已经消耗过半,即便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也不符合“让大明自主发展”的初衷。
陈林深吸一口气,“行,那诸位联系下想回现代的人员,今天晚上我们就回现代。”
晚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
这次,陈林没有让朱元璋亲自操刀,而是选择了从安南前线回来的徐达动手。
国公嘛,是仅次于皇帝的地位。
虽然他现在钱多的花不完,但苍蝇腿也是肉,咱不能浪费。
至于安南战场,陈林都懒得关注。
反正徐达带着一千人现代枪械军队,外加三万大明将士,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横推了安南。
传说中的交趾布政使司也顺应而生。
至于占城,陈林和朱元璋商议过,先暂时留着,必须先消化安南,才有余力南下占城。
毕竟安南在历史上的反复无常是出了名的,比如宣德年间,朱瞻基就因为深陷安南反复叛乱,消耗钱粮过多,导致朝廷入不敷出,选择放弃安南。
但这时候,有了后世历史学家和行政专家的加入,稳定安南不是问题,但需要时间。
但这些不用徐达来管,有历史学家和行政专家带着大明官员留在安南,相信用不了多久,安南就可以彻底纳入大明本土,成为仅次于江南和湖广的第三大产粮基地。
到时候再拿下湄公河三角洲,以大明现有的人口,将再无饥馑之忧......
这时候,他和陈小兰的儿子已经半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