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石林公园彝族飘(一)  左眼见飘心中喜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八章石林公园彝族飘(一) (第1/3页)

    汽车在滇东高原的褶皱里颠簸时,我正盯着窗外飞逝的桉树。灰绿色的叶片像被阳光抽去了水分,在七月的热浪里打着卷儿。司机师傅叼着烟说:“到石林还有四十里,那边的石头长得比人疯。”

    我摸了摸背包里的牛皮笔记本,封面上烫着行褪色的字:“1982 年,与阿依约定于火把节”。这是爷爷的遗物。去年整理旧物时,我在樟木箱底层发现了它,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照片:穿蓝布对襟衫的年轻人站在石峰下,身边的彝族姑娘梳着密密麻麻的长辫,银饰在阳光下亮得刺眼。

    “阿依是撒尼人,” 奶奶后来坐在藤椅上回忆,“你爷爷当年在石林搞地质普查,住她家的土掌房。那年火把节,他们在密枝林里许了愿,说要再聚首,可后来……” 奶奶的声音轻下去,像被风刮散的烟。

    爷爷的笔记本里画满了石林的素描,岩层的纹理被铅笔勾勒得细密如网。最后几页记着断断续续的彝语,旁边标着汉语谐音:“阿诗玛的眼泪滴成了剑峰池”“密枝树的影子会指认回家的路”。最末页有幅简笔画:三个相连的石笋,像三炷燃烧的火把。

    车停在石林景区入口时,夕阳正把石峰染成赤金色。游客如织,举着手机的人们在 “阿诗玛” 石前排队合影。我避开人群,沿着一条被荒草半掩的小路往里走。路牌上的油漆剥落了大半,隐约能认出 “乃古石林” 四个字。

    “喂,外地人,往哪走?”

    身后传来清脆的女声。我回头,看见个穿绣花围裙的姑娘,靛蓝色的包头布边缘绣着火焰纹。她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酸角。

    “我找…… 密枝林。” 我有点结巴。

    姑娘挑了挑眉,银质的耳坠晃出细碎的光:“密枝林是神山,外人不能进。” 她嚼着酸角,舌尖染成紫红色,“我叫阿果,这里的守林人是我阿爸。”

    我掏出笔记本递给她。阿果翻到照片那页时,眼睛突然亮了:“这是我阿依奶奶!她去年还念叨,说有个戴眼镜的汉族青年,会画会唱的。”

    晚风掠过石缝,带来松脂的香气。阿果把酸角往我手里塞:“跟我来,我阿爸知道密枝林的路。”

    阿果的家在狮子山脚下,土掌房的屋顶平得能晒玉米。她阿爸是个沉默的中年人,额头刻着像岩层一样的皱纹,见了我手里的笔记本,突然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封面:“你是陈同志的孙子?”

    火塘里的柴火烧得噼啪响,锅里的羊肉汤咕嘟冒泡。阿爸喝了口包谷酒,声音低沉如石:“1982 年火把节,你爷爷和阿依在密枝林栽了棵小松树。他说等松树长到碗口粗,就回来娶她。可那年冬天,他下山后再没消息。”

    阿果往我碗里舀了勺汤:“奶奶等了三年,后来嫁给了我阿爷。但她总在火塘边唱那首歌,说石头记着呢。”

    夜里躺在吱呀作响的竹床上,我听见阿果在院子里唱彝歌。调子像山涧的流水,忽高忽低,裹着月光从窗棂钻进来。我翻开笔记本,爷爷记的彝语发音恰好能对上 ——“石峰把影子投进海子,阿哥的诺言沉在水底”。

    第二天清晨,阿爸带我去密枝林。穿过一片剑竹林,石峰突然变得密集起来,像千军万马凝固在晨雾里。有些石头上刻着奇怪的符号,阿爸说那是彝文,记录着撒尼人的迁徙史。

    “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他指着块断裂的石柱,“你听,风从缝里过,像不像阿诗玛在哭?”

    风确实在呜咽。我想起爷爷的素描,那幅三个石笋的画旁写着:“三棵树,三代约”。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阿爸停在一丛密枝树前。树干上挂着褪色的红布,树下有块平整的石板,刻着两个交缠的名字:陈砚(爷爷的名字)、阿依。石板旁长着棵碗口粗的松树,枝桠向天空伸展,像在触摸流云。

    “这是你爷爷栽的,” 阿爸蹲下来,用手指拂去石板上的青苔,“阿依奶奶每年都来浇水。”

    我突然明白笔记本最后那句 “石头比人活得久” 的意思。在这片沉默的石林里,所有的诺言都被刻进岩层,比岁月更坚硬。

    离火把节还有三天,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女人们在晒谷场舂糯米,男人们上山砍松木做火把。阿果教我跳大三弦舞,她的绣花鞋在石板上敲出明快的节奏,银饰碰撞声像碎雨落在石上。

    “奶奶说,你爷爷当年跳得可好了,” 阿果边转边笑,裙摆在风里绽开成喇叭花,“他还会用汉语唱彝歌,把‘阿诗玛’改成了故事,说给山外的人听。”

    我在爷爷的笔记本里找到了那首改编的歌:“从前有个姑娘叫阿诗玛,她的眼睛像剑峰池的水……” 字迹被泪水洇过,有些模糊。

    火把节前夜,阿爸带我去祭山。我们背着松枝和米酒,沿着陡峭的石阶爬上狮子山顶。月光把石峰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无数巨人站在黑暗里。阿爸点燃松枝,烟雾缭绕中,他开始念诵古老的祭词。

    “撒尼人相信,每块石头里都住着祖先的魂,” 他递给我一杯米酒,“火把节这天,祖先会顺着火光来看我们。”

    祭山归来时,我在石缝里发现了个铜制的小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半张照片 —— 正是爷爷和阿依合影的另一半。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83 年 2 月。爷爷当年下山后,应该是回过这里的。

    “可能是阿依奶奶故意藏的,” 阿果捧着盒子,眼眶红红的,“她怕自己忍不住去找他。”

    火把节当天,整个村子被火焰点亮。男女老少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在石峰间穿梭。火光把每个人的脸映得通红,大三弦的声音震得石缝里的虫豸都在叫。阿依奶奶坐在火塘边,银发在火光里闪着银光。她拉着我的手,掌心温暖而粗糙。

    “孩子,” 她的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