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文山小花飘(三) (第3/3页)
的故事告诉寨老,让所有族人都知道我们的祖先有多伟大。”
飘点了点头,跟着阿爸往寨老的家里走。阳光照在她的百褶裙上,银泡子闪着光,像是老寨里的星星,也像是祖先的眼睛,在看着她,在为她骄傲。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她还要带着更多的族人来老寨,来了解小花苗的历史,来传承小花苗的文化 —— 因为她知道,只有记住根,才能走得更远。
一个月后,小花苗寨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踩花山节。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祭祀坪上,挂着一块大大的靛蓝土布 —— 那是飘在老寨里绣的 “老寨故事布”。土布被挂在祭祀坪的芦笙柱上,上面绣着的古老符号,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寨老站在土布旁边,用苍老却有力的声音,把老寨的故事讲给所有族人听 —— 讲祖先如何建立老寨,讲阿秀姑娘如何用刺绣守护族人,讲几十年前的暴雨如何冲毁老寨,讲族人如何迁徙到新寨,讲飘在老寨里的奇遇,讲陈默如何帮助他们解读古老的苗文。
族人都听得很认真,很多老人听到阿秀姑娘的故事时,都抹了抹眼泪;很多年轻人听到祖先迁徙的艰难时,都握紧了拳头;孩子们则围着 “老寨故事布”,好奇地问飘:“飘姐姐,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老寨里真的有会绣花的蝴蝶吗?”
飘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还把阿秀姑娘的银簪拿出来,给孩子们看:“这就是阿秀姑娘的银簪,上面的珠子是她亲手嵌的。阿秀姑娘没有消失,她变成了蝴蝶,守护着老寨,也守护着我们。”
踩花山节的最后,飘带着寨里的姑娘们,在祭祀坪上跳起了踩堂舞。她们穿着自己绣的百褶裙,戴着自己打的银饰,跟着芦笙的调子,一圈圈地跳着。芦笙的声音很悠扬,像是老寨里的松涛声,又像是山泉的流水声。姑娘们的银饰 “叮铃” 响着,像是阿秀姑娘在和她们一起跳舞,像是祖先在为她们鼓掌。
陈默也来了。他是前一天来的,还带来了他整理好的研究资料,还有一本刚印好的小册子,上面印着老寨的照片、古老的苗文符号,还有飘的故事。他把小册子分给每个族人,说:“这是老寨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以后,我还会带更多的人来这里,来了解小花苗的文化,来感受你们的热情和坚守。”
踩花山节结束后,飘带着陈默和几个年轻的族人,一起回了老寨。
老寨还是老样子,吊脚楼的木梁上还挂着玉米棒子,祭祀坪的古树下还压着石头,山泉旁边的竹桶还放着 —— 只是这次,竹桶里装满了新采的野果,是飘特意让族人带来的,给来老寨的人当礼物。
飘带着大家走进她第一天住的那座吊脚楼,指着火塘说:“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晚上,陈默哥在这里给我讲苗文的故事,我在这里给陈默哥唱苗歌。” 她又指着柜子说:“这里面有阿秀姑娘的百褶裙,我已经把它好好地叠起来了,以后我们要经常来打扫,不能让它落灰。”
年轻的族人都很兴奋,他们拿出带来的工具,开始打扫吊脚楼 —— 有的擦木梁,有的扫火塘,有的整理柜子里的旧物。陈默则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他说:“我要把老寨的样子拍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有这么可爱的族人。”
夕阳西下的时候,他们才离开老寨。走在石板路上,飘回头看了看老寨 —— 吊脚楼的屋顶在夕阳下,变成了金黄色,像是撒了一层金粉。她知道,老寨不会再被遗忘了,因为有她,有陈默,有所有小花苗的族人,会把老寨的故事一直讲下去,把小花苗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又过了半年,陈默的书出版了。书的封面,是飘在老寨的吊脚楼前唱歌的照片 —— 她穿着百褶裙,戴着银饰,嘴角带着笑,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很温暖。书的名字叫《山风裹着银铃 —— 小花苗与废弃山寨的故事》。
陈默把书寄给了飘,还在书的扉页上写着:“飘,谢谢你让我认识了小花苗的文化,认识了老寨的故事。你的坚守,是最珍贵的传承。愿山风永远裹着银铃,愿小花苗的故事永远延续。”
飘把书放在奶奶的木箱子里,和奶奶的绣花布、阿秀姑娘的银簪放在一起。她知道,这些都是小花苗的宝贝,是不管过多少年,都不会消失的宝贝。
有时候,飘会带着寨里的孩子们去老寨。她会教孩子们认识古老的苗文,教孩子们唱《蝴蝶妈妈》,教孩子们绣牛角花。孩子们会在老寨的空坪上跑着、笑着,会在古树下许愿,会在吊脚楼里模仿飘绣花的样子。
飘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很温暖。她知道,老寨的故事没有结束,小花苗的文化也没有结束。就像山风永远不会停,银铃永远不会哑,这些故事和文化,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小花苗族人手里,一直延续下去,一直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