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未来食谱  唐厨阿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未来食谱 (第1/3页)

    《未来食谱》

    长安西市,鼎味学堂第三代旗舰店“味境”仿佛来自未来。

    玻璃幕墙实时流转着食材溯源信息,入口的味觉扫描仪为每位食客生成专属味觉档案,甚至洗手间都安装着能检测营养状况的智能镜。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开放式厨房里那些忙碌的白色身影——他们既是厨师,也是食品工程师。

    “杏仁能量羹的血清素提升指数偏低,需要调整火麻仁比例。”云无心站在全息操作台前,盲文触屏在她指尖下快速闪烁。虽然看不见,但她能通过数据流“感知”每道菜的营养构成和情绪影响值。

    五年过去,昔日的盲女学徒已成为味之道联盟的首席科研官。在她的推动下,古老的药膳智慧与现代食品科学深度融合,诞生出全新的“科膳”体系。

    “师父,新一批情绪料理的反馈数据出来了。”一个年轻厨师递上平板,上面显示着“抗焦虑粥”的用户体验曲线,“74%的食用者报告情绪平稳度提升,但26%反馈‘缺少满足感’。”

    云无心微微蹙眉。这是科膳体系始终无法突破的瓶颈——能精准调控生理指标,却难以复制传统烹饪带来的心理满足感。

    “通知味觉开发部,下午开会研究‘味足指数’的提升方案。”她转向另一个屏幕,“四郎师叔到哪里了?”

    “刚过朱雀大街,正在送餐途中。”AI助手回答,“他坚持用传统食盒配送‘记忆膳’,拒绝我们的无人机。”

    云无心露出无奈又敬佩的微笑。这些年,四郎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走遍大唐,收集即将失传的家常菜谱,用科学手段分析其味觉结构,再通过3D食物打印机精准复刻。但最后一步,他永远坚持手工完成。

    “他说打印机缺少‘手温’。”助手补充道。

    此时的四郎正骑着智能单车穿梭在街巷。他的送餐对象是独居的老人,这些“记忆膳”不仅精准复刻他们记忆中的味道,还添加了针对老年病的营养素。

    “张婆婆,今天是你女儿出嫁那天的复刻宴。”四郎打开食盒,里面是三十年前的同款红烧肉和长寿面,“我用纳米包裹技术降低了油脂吸收,口感完全一样。”

    百岁老人颤巍巍尝了一口,混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是...是这个味道!连阿英烧焦的那点苦味都一模一样!”她边吃边流泪,手腕上的健康监测环显示,她的心率和血压正趋向最佳值。

    四郎的手环震动,云无心的紧急通讯接入:“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